編按:《客新聞》與《MyGoPen》合作反詐騙,將提供「事實查核」、「詐騙破解」等相關新聞訊息,本篇文章由《MyGoPen》提供,若疑似遭到詐騙,仍有疑問可撥打「165」反詐騙專線。

你可以先知道:

(1)糖尿病、肥胖症患者是臨床上最常見的皮贅族群,皮贅並非是特異性症狀,傳言只強調皮贅可能是癌症的訊號,易造成誤解。

(2)目前健保為了精準醫療、幫助癌友挑選合適的標靶藥物,而訂有「次世代基因定序檢測自 113 年 5 月 1 日起納入健保給付」的差額負擔辦法。傳言所說的基因檢測並非病患與用藥的配對,病患必須自費,傳言缺乏必須自費的重要資訊,傳言易誤解。

網傳「婦人頻長小肉芽竟患 2 種癌症!權威醫提醒這種皮膚肉芽與癌症有關」貼文,提到皮贅可能是 PTEN 基因缺陷、癌症的訊號。但專家表示,臨床上最常見的皮贅病患是糖尿病患、肥胖症患者,這些人未必都是癌症體質、癌症傾向,而癌症家族史、癌症體質幾乎人人都有,也未必都是 PTEN 基因缺陷,傳言只強調皮贅與癌症之間的關聯性,但缺乏完整的背景知識、脈絡細節,傳言說法易造成誤解。

網傳身上長小肉芽恐是癌症徵兆?

原始謠傳版本:

婦人頻長小肉芽竟患2種癌症!權威醫提醒這種皮膚肉芽與癌症有關

並在社群平台流傳:

查證解釋:

(一)最常有皮贅的病人是糖尿病、肥胖症

傳言提到「婦人早年脖子上長許多皮贅,後來腎臟血管脂肪瘤、子宮內膜癌、乳癌」。MyGoPen 致電諮詢皮膚科醫師趙昭明,他表示皮贅(Skin Tags)也稱為皮膚贅瘤,學名為「皮膚軟纖維瘤」(acrochordons),由真皮層的纖維組織增生而成,是小型、柔軟的皮膚贅生物;趙昭明指出,糖尿病患、比較肥胖的人,都比較容易在脖子、腋下、胯下等部位長出皮贅,皮膚科很多這種因皮贅而來求醫的病患,不能說成這些病人都有癌症體質、癌症傾向,反而還比較需要提醒皮贅病人糖尿病、肥胖的問題

由上述專家說法可知,傳言只講皮贅、癌症,並未說明可能造成皮贅的還有其他疾病,甚至這些疾病是比癌症更常見、更多病人的糖尿病等,傳言說法缺乏完整背景知識、傳言易誤導。

(二)皮贅與基因有關 但不是具有特異性的症狀

傳言提到「基因檢測發現 PTEN 基因有缺失」、「當皮贅與 PTEN 基因異常相關時,它們可能並非只是皮膚上的小變化」。趙昭明指出,皮膚科臨床上這種病人很多,但這些病人不見得每個都是傳言所說的有癌症的傾向,臺灣有糖尿病、肥胖症的病患好幾百萬人,並不是這些人都有基因變異、有癌症傾向,趙昭明強調,除非抽血驗基因、驗出有基因缺陷才能說有癌症傾向,所以有皮贅的民眾其實不用緊張,多加留意身體是否有其他不適、症狀,如果有懷疑的地方就找醫師諮詢、診斷,才不會一直無謂的擔心受怕,或是錯過即早發現的時機。由上述專家說法可知,傳言缺乏疾病脈絡、傳言易誤導。

(三)「大量」皮贅太抽象 癌症家族史太常見

傳言提到「如果身上有大量皮贅,尤其有家族腫瘤或癌症病史,應考慮進行基因檢測」。趙昭明指出,癌症已經常年都是國人十大死因第一位,如果要講癌症家族史,大概每個臺灣人都有,更何況其實每個人身體先天都有癌基因,只是有沒有活化、後天有沒有去啟動而已,過去曾有日本人瑞解剖,人瑞的死因不是癌症,但是組織切片發現細胞有癌病變,但癌細胞長得很慢,身體和癌細胞和平共處、癌症沒有發作出來。

趙昭明表示,傳言所說的「大量」其實很難定義、有點抽象,一般來講如果脖子一大堆、滿滿都是可以說是大量,但是也有人 10 顆就叫大量,有人可能超過 3、4 顆以上也覺得算多,所以說如果長了皮贅,但如果身體也沒有其他問題,那也不用自己嚇自己,臨床上來治療皮贅的都是因為美觀的問題,而不是生病的角度、或是皮贅造成任何不適,但還是提醒如果是表皮有這些小肉芽、瘜肉的人,就要多注意身體內、腸胃道有沒有瘜肉

趙昭明指出,皮膚科醫師用雷射等方式去除皮贅之後,除掉了就不太再會長,通常至少要等好多年才會再出現,所以除非皮贅反覆不斷出現,或是皮贅長得非常嚴重、非常困擾,或是出現其他疾病,才有可能進一步考慮做基因檢測,臺灣目前做基因定序的民眾也不太多,畢竟還是需要自費,如果不考慮經濟因素的話,抽血做基因檢測讓自己安心、是一種「預防醫學」的概念,多瞭解自己的身體可能有什麼高風險的地方、有什麼基因缺陷,即早避免高風險因子、多做有益身體健康的行為,這才是比較正面的積極態度。

結論

總結而言,傳言說單一病例有皮贅、後來又陸續發現了不同癌症,才檢測出原來有基因異常,傳言說皮贅可能是基因異常的訊號。但專家表示,臨床上最常見的皮贅病人是糖尿病患、肥胖症患者,傳言不提這個數量最多的族群,只強調皮贅與癌症之間的關係,網傳說法缺乏完整背景、脈絡,易造成誤解。

衛教資源:

台灣癌症防治網 – 皮膚常見的良性腫瘤 它們和惡性腫瘤有關係嗎?

諮詢專家:

趙昭明皮膚科診所院長 – 趙昭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