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心/綜合報導】台灣地區花東外海昨天(11日)晚間7點發生一起芮氏規模6.4的地震,本島各地及離島的澎湖都感受到明顯震度,除花東因距離震央近、地震預警系統的國家級警報收到時間略晚於民眾感受到震度外,基隆地區民眾收到警報20秒後、地震波才傳遞到,雙北及桃園、新竹縣市等地,民眾收到警報推送時間也早於地震波10秒,可以預先採取避震措施,顯示地震預警系統功效。

昨晚7時,在花蓮縣政府南方69.9公里(位於台灣東部海域)、發生芮氏規模6.4地震,地震深度30.9公里,最大震度是台東縣的5級弱。

氣象署地震測報中心主任吳健富表示,這起地震主因是歐亞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碰撞引起,屬於淺層地震,深度淺且規模大,全台灣都有感,預估3天內,仍要注意規模5至5.5間的餘震。

中央氣象署地震測報中心指出,地震預警測報系統第一時間初步估計地震規模將超過6.5,因此啟動推送全台國家級警報。

中央氣象署地震測報中心主任吳健富(圖)提醒,預估3天內仍要注意規模5至5.5之間的餘震。中央社
中央氣象署地震測報中心主任吳健富(圖)提醒,預估3天內仍要注意規模5至5.5之間的餘震。中央社

地震發生時,人們會因為地震波的傳遞感覺到「搖晃」。地震波一般肇因於岩石破裂造成的構造地震。地震波會對質點造成實際震動,是直接由地震彈性回跳產生的波動,依照橫波和縱波的不同,台灣通常稱呼「縱波」為「P波」,「橫波」為「S波」。

地震預警系統是利用地震的P波傳播速度較快(每秒5.5至7公里)、幅值較小,而S波(每秒3.2至4公里)和表面波傳播速度較慢、幅值和破壞性較大,而電磁波傳輸速度遠快於地震波的特性,透過布設在各地的地震監測台站即時傳輸資料,快速評估地震規模與震度強弱,向預警設防區域發布預警,利用地震波和電波的傳遞時間落差,爭取讓民眾避震、避災的時間。

地震測報中心科長廖哲緯指出,昨晚這起地震因為震央在太平洋,監測站台偵測到地震發生傳回資料時間較長一些,因此花蓮地區收到地震預警國家級警報時、已經感受到地震搖晃;而距離相對較遠的基隆,則是大約在收到國家級警報約20秒後,地震波才傳遞到,當地民眾有較多時間採取避震措施。

廖哲緯表示,除了基隆外,昨晚台北市、新北市、桃園市、新竹市、新竹縣民眾接收到警報時間,都約早於地震波10秒左右。

另外,地震測報中心呼籲民眾,台灣和日本的地理位置都處於地震好發區域,大家平時就要有風險意識,做好防震準備,但不需要因為坊間傳言而恐慌。儘管目前科技十分進步,但是仍然沒有辦法預測地震,地震預警系統可以盡量爭取在地震發生後的預警時間。

氣象署提醒民眾,地震發生十,要保持鎮定,以「趴下、掩護、穩住」為核心觀念,隨手抓個墊子等保護頭部,儘速躲在堅固家具、桌子下,切勿靠近窗戶,以防玻璃震破;切記不要慌張地往室外跑、不要搭電梯。如果人在室外,請站立於空曠處或騎樓下,不要慌張地往室內衝,注意頭頂上方可能有如招牌、盆景等掉落,遠離興建中的建築物、電線桿、圍牆、未經固定的販賣機等。若在陸橋上或地下道,應鎮靜迅速地離開。若在郊外,遠離崖邊、河邊、海邊,找空曠的地方避難。

11日晚間7時規模6.4地震發生原因分析,紅星處為震央。氣象署地震測報中心提供
11日晚間7時規模6.4地震發生原因分析,紅星處為震央。氣象署地震測報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