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慶中/綜合報導】近年盲腸癌(appendix cancer,又稱闌尾癌)這一原本極為罕見的疾病正悄然崛起,特別是在30至40歲甚至更年輕的族群中,病例數顯著增加,引起醫學界的高度關注。過去,盲腸癌多見於老年人群,醫生整個職涯中僅會遇到一兩例,但如今這一趨勢正在改變。
綜合《NBC News》與《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報導,《內科醫學年鑑(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最新研究指出,1970年代後出生的人群中,盲腸癌發病率較1940年代出生者增加三道四倍。雖然盲腸癌整體病例仍屬罕見(每年每百萬人僅數例),但其快速上升的速率讓專家不得不關注。目前,約三分之一的病例,發生在50歲以下成人,比例遠高於其他消化系統癌症。
盲腸位於右下腹部,是大腸旁一個手指狀的小囊狀結構,其功能至今仍有爭議,但最為人知的是可能引發盲腸炎,需緊急手術治療。相較之下,盲腸癌較鮮為人知,通常無明顯預警症狀。
專家尚無法確定盲腸癌激增的確切原因,但懷疑與過去數十年人類的生活方式和環境變化密切相關。
1970年代以來,肥胖率大幅上升,而肥胖是消化系統癌症的已知風險因素。同時,飲食結構轉向加工食品、含糖飲料及紅肉或加工肉品,這些均與腸道癌症風險增加有關。此外,久坐生活方式和缺乏運動也可能加劇風險。
另一假設指向新興環境因素,如食品工業化、塑膠與化學品廣泛使用,以及水質變化等,這些可能是前幾代人未曾面臨的影響。
盲腸癌的診斷極具挑戰性,因其症狀不明顯,常被誤認為一般良性疾病。患者可能僅有輕微腹痛、腹脹或排便習慣改變,這些症狀易被忽視。與大腸癌可通過篩查性結腸鏡早期發現不同,盲腸癌通常在懷疑盲腸炎的手術後才被診斷,往往已錯過早期治療時機。
目前,盲腸癌尚無常規篩查方法,因其罕見性不適合大規模篩查,且標準影像或內視鏡難以清晰觀察盲腸。專家建議,50歲以下人士若出現持續或異常腹部症狀,應提高警覺,及早檢查與治療可顯著改善預後。
盲腸癌在年輕人中的上升趨勢與其他消化系統癌症(如大腸癌、胃癌)類似,顯示可能存在共同風險因素。這些因素可能包括遺傳、生活方式、環境,甚至腸道微生物群的改變。近年來,抗生素在醫療和農業中的廣泛使用可能擾亂腸道菌群平衡,進而影響癌症風險。部分研究暗示,幼年時期接觸抗生素可能對消化系統產生長期影響,但需進一步研究確認。
當前最佳建議是注重預防與提高警覺。保持健康體重、均衡飲食(多攝取水果、蔬菜、全穀物)、規律運動、避免菸草及限制酒精攝取,均有助於降低多種癌症風險。雖然這些措施無法完全預防盲腸癌,但對整體健康有益。
研究人員正努力解開盲腸癌在年輕世代快速上升的謎團,了解原因將有助於開發更有效的預防、檢測和治療方法。同時,提升醫護人員和公眾的認知至關重要,及早識別症狀並採取行動可提高早期診斷機會,為患者爭取最佳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