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庄中心/綜合報導】新竹縣歷史建築新埔朱氏家廟歷經1年8個月的修復工程,本月7日正式竣工。新竹縣縣長楊文科、文化部文化資產局主秘張祐創、祭祀公業朱珍公管理委員會理事長朱建全、新埔鎮長陳英樓等人出席,共同見證這座具有深厚歷史與文化價值的建築再現光彩。當日由新星國小國樂團熱鬧開場,新埔國小學生范于霏用客語宣讀謝天儀式祝文,充分展現祭祀傳承及客語教學的成果。

「沛國堂」朱氏家廟 百年宗祠見證家族榮光

新埔朱氏家廟,俗稱朱家祠,原為朱氏宗族成員朱傑榮的民居,在1918年(日據時代大正七年)因宗親認為該住屋風水極佳,提議改為朱氏家廟使用。新竹縣政府於2009年6月10日,將朱氏家廟公告登錄為歷史建築,目前仍由朱家後人居住使用。

朱氏家廟為二堂二橫、面寬五開間建築,其建築堂號為「沛國堂」,建築裝飾造型較為簡單樸素,屋頂是硬山頂形式,設有馬背山牆。院牆為紅磚構築,兩側磚牆設有花窗。院門門柱是洗石子構造。大門上方懸掛「朱氏家廟」匾額。左右橫屋是平面三開間格局。祠堂主祀朱珍公及及朱姓歷代祖先之神位。堂中有昭和16年(1941年)所立「紫陽高照」匾。每年10月25日是祭祖日。

朱氏家廟為二堂二橫、面寬五開間建築,其建築堂號為「沛國堂」。
朱氏家廟為二堂二橫、面寬五開間建築,其建築堂號為「沛國堂」。
朱氏家廟堂中有昭和16年(1941年)所立「紫陽高照」匾。
朱氏家廟堂中有昭和16年(1941年)所立「紫陽高照」匾。

楊文科表示,朱氏家廟為新埔鎮「三街六巷九宗祠」中最後一個修復完成的宗祠家廟,是朱珍公派下,後代子孫包括新竹縣首屆民選縣長朱盛淇、台灣海峽兩岸朱子文化交流促進會理事長朱茂男、前檢察長朱兆民等,子孫在法律界、醫界、教育界都很有成就。

文化資產活化再利用 推動朱子學堂與教育活動

張祐創表示,此案是文化資產局的「文化部再造歷史現場專案計畫」,還有竹縣府和朱氏後代支持,再造歷史現場融合歷史記憶及現今生活需求,修復工程竣工後,將在此推動朱子學堂、書法教育,他很感謝朱氏族人的用心。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主秘張祐創。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主秘張祐創。

朱氏家廟堂號為沛國堂,承載朱氏家族數百年的歷史記憶與文化傳承。這次修復工程,以忠實還原傳統建築風貌為核心,同時進行空間再造:修復後,正堂用於祭祀及展示;右橫屋設置管理室及交誼區;左橫屋規劃為朱子學堂,推廣朱熹理學思想與教育活動。此外,家廟內特別展示朱熹墨寶,結合教育功能,為地方居民提供認識歷史與尊重文化的契機。

祭祀公業朱珍公管理委員會管理人朱建全,為表達文化部與竹縣府等單位,支持修復工作與貢獻,特別頒發感謝狀及紀念品致謝。楊文科則回贈書法名家羅際鴻書寫的墨寶「讀書循理傳家寶 和順勤儉積德門」給朱氏家廟,融合朱氏家訓及格言,期許傳承與推廣朱子哲學。

祭祀公業朱珍公管理委員會由管理人朱建全代表,向文化部、新竹縣政府及宗族成員頒發感謝狀及紀念品。
祭祀公業朱珍公管理委員會由管理人朱建全代表,向文化部、新竹縣政府及宗族成員頒發感謝狀及紀念品。
楊文科(左2)致贈書法名家羅際鴻(左1)書寫的墨寶「讀書循理傳家寶 和順勤儉積德門」給朱氏家廟,融合朱氏家訓及格言
楊文科(左2)致贈書法名家羅際鴻(左1)書寫的墨寶「讀書循理傳家寶 和順勤儉積德門」給朱氏家廟,融合朱氏家訓及格言

週三到週五預約參觀 週六日定時開放

竹縣府文化局為慶祝朱氏家廟修復竣工,同步推出「傳說!迷宮屋的故事」互動劇場及「走讀家鄉的宗祠」深度導覽,邀請新埔居民及學子,深入了解宗祠文化及建築之美,思考文化資產保存的重要性,這些活動不僅讓居民更貼近自己土地的故事,也希望能啟發民眾重視文化資產保護。

未來,朱氏家廟將採預約參觀及定時開放方式營運,每週三至週五接受預約參觀,週六及週日定時開放。新埔朱氏家廟的修復與再生,不僅是對歷史建築的保存,更是對地方文化與家族傳統的延續與弘揚。這座融合歷史與現代功能的建築,將成為連結過去與未來的重要橋樑,持續為地方注入文化活力。

朱氏家廟竣工典禮由新星國小國樂團熱鬧開場。
朱氏家廟竣工典禮由新星國小國樂團熱鬧開場。
修復後的朱氏家廟。
修復後的朱氏家廟。
朱氏家廟中的朱子家訓。
朱氏家廟中的朱子家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