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藝晅/綜合報導】印度預估今年(2025年)國內生產毛額(GDP)達4.187兆美元,將超越日本的4.186兆美元,躋身成全球第4大經濟體,但有專家點出,這只是反映印度在全球經濟中的輕重,印度人均GDP過低,僅2878.4美元,「大而不富」是印度必須面對的一大挑戰。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IMF)數據,截至2025年4月,台灣的人均GDP達3萬4426.3美元,日本的人均GDP達3萬3955.7美元,印度的人均GDP僅2878.4美元,約只有台灣民眾人均8.36%,台灣人的平均所得,約為印度人的11.96 倍。

印度政府智庫「印度國家轉型研究所」執行長蘇布拉馬尼亞姆(B.V.R. Subrahmanyam)表示:「我們(指印度)是世界第4大經濟體,我們(指印度)目前的經濟規模是4兆美元。」他還表示,目前的地緣政治和經濟環境對印度有利,未來的兩年半到3年間,印度將進一步成為世界第3大經濟體。

蘇布拉馬尼亞姆的說法,引發各界討論及媒體關注。
經濟規模評比是依照IMF對各國2024年GDP的最新估計與2025年到2030年的預測所作,若以此評估,印度確實會在2025年成為僅次於美國、中國、德國之後的世界第4大經濟體。但專家警告,印度不要過於自滿,因為印度的人均GDP遠落後亞洲四小龍的台灣,以及剛被他們超越的日本,印度正處於「大而不富」的處境。
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 WEF)前總裁斯馬亞(Claude Smadja)8日告訴《印度新聞信託社》,國家經濟力真正重要的指標,應該是人均GDP。他認為,印度整體經濟狀況改善,應該要成為加速改革的動力,印度應該要確保經濟成長能讓全民受惠,而非只讓中產階級日益壯大。
根據聯合國發展計畫署的2024年「全球多維貧窮指數(Multidimensional Poverty Index, MPI)」報告,全球約 11 億人處於多維度貧困中,在這些人裡,印度就占約2.34 億人。(多維:指貧窮不僅是收入,還包括教育、健康、居住條件等。)

斯馬亞提到,相對年輕的人口結構,是印度的一大優勢,但印度需要盡快提升勞動人口的技能,也要讓現有的勞動力再接受培訓。而要實現印度的經濟成長,提高農村地區的生產力十分重要,因為這不僅能提升整體經濟,還能提升農村人口的購買力,進而擴大整體消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