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心/綜合報導】內政部擬推中正路改名,國民黨立委許宇甄今天(4日)質疑,中正路、經國路改名影響民生層面大,最大的威權象徵就是總統府,應建議總統賴清德「搬離總統府」。內政部長劉世芳說,有關道路改名,內政部是依法推動,不處理是一種怠惰,轉型正義是人權問題,也是一種價值選擇。
藍指改名牽涉範圍廣 劉世芳:依法推動
內政部為持續推動轉型正義,日前指出中正路等改名一事,已委託研究研擬相關政策方案,未來將適時與地方政府溝通,持續推動各項議題,結合民間團體推動促進轉型正義的法定任務。但陸續有部分地方首長表態反對「中正路」改名。
台中市長盧秀燕5月29日表示,台中若針對中正路名調整,光須改身分證者就有約1萬7000人,中山路則有7萬4000多人,估計近10萬人須重新辦理身分證及連帶更新各項地址資料。台北市長蔣萬安則於6月2日表示,「中央如果有錢協助地方改路名,為什麼不將依法要給地方的補助款撥給地方。」苗栗縣長鍾東錦等人也反對改名。
相對於藍營執政縣市的反對,綠營執政的台南市長黃偉哲、屏東縣長周春米都表示贊成。周春米今天在議會答詢,指中正路改名是源自《促進轉型正義條例》規定,法律明定屏東自治法規必須要跟隨中央,但劉世芳昨天致電要求屏東多了解地方民意,並無強勢推動;縣府將綜合鄉親意見、行政與資源量能,決定執行程度。
立法院內政委員會今天邀劉世芳、國土署長吳欣修等人列席並備質詢。許宇甄表示,中正路、經國路、介壽路若要改名,牽涉到門牌、身分證、戶口名簿、房屋權狀、營業登記等。
劉世芳答詢說,全國跟中正街路巷有關的有311條、介壽路29條、經國街路巷9條,總共349條。中央與地方政府要處理,要有社會溝通的時間,「我們是依法推動,不是內政部無來由就推動。」他表示,所謂一案補助10萬元,是目前民政司能處理的部分,例如某個蔣中正銅像要移到桃園大溪園區,移除所需經費。改路名部分,公務預算無法支出,但《促進轉型正義條例》有處理過程若需動用基金預算,內政部會協助地方政府執行。
藍委:總統府是最大威權象徵 建議賴清德搬離
許宇甄說,目前4都約會影響38個行政區、41萬人,初估成本要9千多萬元、將近1億元,這還不包括民間成本,才會引起反彈。「最大的威權象徵就是總統府,也就是以前的日本總督府,妳應該建議賴清德總統搬離總統府,」要做就做大一點,不要柿子挑軟的吃。
劉世芳表示,有縣市長表達不同意的看法,批評「這是在五四三」,內政部是依立法院2017年通過的促轉條例處理,不處理是一種怠惰。轉型正義本來就是24小時要處理的人權問題,也是一種價值選擇,「絕對不是說今天做、明天就不做。」
藍委:改名無助民生 劉世芳:請立院修正《促轉條例》
國民黨立委張智倫說,中正路改名對民生沒幫助,過去台北市軍功路改為和平東路4段,歷經17年、且7成在地民眾支持才完成,中央沒明確公告哪些是要改名的清單,導致地方不知道如何評估。
劉世芳回應,那就請立法院修正《促轉條例》,因為根據《促轉條例》規定,出現在公共建築或場所的紀念、緬懷威權統治者的象徵應予移除、改名,各級政府機關應配合辦理,這是立法院2017年通過的。現在侷限在以蔣中正、蔣經國命名的街路是屬於威權象徵,應予改名。
劉世芳表示,內政部委託文史團體研究,分為4種不同程度,雕像能很快移除;最難的是路名,內政部是地方制度主管機關,但執行機關包括地方政府,配合改名是法定義務,預算可多可少,視狀況而定,例如台中的台灣大道、台南的湯德章大道都是類似道理。
劉世芳說,推動過程溝通非常重要,包括中央、地方政府與在地民眾、文史團體,要顧慮轉型正義與程序正義,內政部不可能超過法律授權。推動改名過程中,很多人有不同看法,都可討論,不要造成社會對立,若溝通有共識就推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