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淳華
戴台中市豐原區學老人,在東勢學大埔客語,研究過北埔客家文化,感謝大埔客語先生羅月鳳、北埔文史工作者陳紹忠指導。
新竹縣北埔鄉大坪國小个育英樓毋單淨係一棟建築,佢乜係當年木造結構建築个盡尾一棟,《來自土地个建築:北埔大坪國小育英樓》毋單淨係一本書,佢乜紀錄著當多人煞猛打拚爭取育英樓變做歷史建築个過程。
大坪國小教室出現在1986年柯一正導演拍个「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電影裡肚,在2020年該當時,學校因為育英樓當老咧,想愛拆這間禮堂,無想著,刺激社區居民調查育英樓起屋个歷史,居民訪問起屋个師傅了後,阿姆哀!育英樓保留咧當年北埔木造構建築當多个特色,該當時北埔戲院、校舍這兜个木造結構建築都毋見撇,單淨伸育英樓。
𠊎識跈緊北埔鄉調查文史个陳紹忠做田野調查,佢用海陸腔訪問大木結拜八兄弟个屋家人,乜帶領大坪國小學生到北埔老師傅个屋家,送感謝卡分建築師陳雲翔、監造羅文相个餔娘,老師傅个餔娘都九十零歲咧,看著恁多个小學生,當歡喜。佢乜邀請泥水師傅劉連勝、釘桌凳个羅石松到學校,學生送厥等感謝卡,老師傅試著學生个感恩,無枉費當年起屋、做桌凳个苦心。
泥水師傅劉連勝今年九十二歲咧,佢同厥倈毋識讀過大坪國小,毋過,佢用泥水打育英樓个地基,分師生有當砸个禮堂好使用,佢認為當有意義。佢係北埔有名个老師傅,篤篤實實,毋會偷工減料,當年佢打地基時,禮堂愛用个木材,提早一年就放在操場邊脣準備好勢,該當時學校尞避暑,佢帶緊五到十人,照緊沙、石頭、紅毛泥个比例,攪共下打地基。


仰脣講育英樓係歸社區𢯭手起个?因為起屋該滿,學校先生會在朝會結束、第二節下課該滿,還係上無影響課業課程个時節,帶緊學生到橋下搬石頭,有用接龍方式,乜有一個人搬,當年搬過石頭个校友,對這禮堂都當有感情!
建築師徐嘉明乜係學校个家長,佢發現,屋頂樹料毋係一般建材行買得著,因為毋係裁四角形,係保留樹材个紋路。佢觀察,該禮堂二樓窗門盡多,一樓偎地泥有氣窗,係配合山區濕氣重,愛分空氣對流;所有管線放在建物牆壁外背,係方便修整,因為山區水電管線修整無方便。
1969年,育英樓起屋之時,北埔老師傅同社區居民共下來起。2023年,登錄為新竹縣歷史建築,2024年出書,寫出大家共下做訪問,在網路項做連署行動。育英樓起屋同保留都係對民間起勢,乜歡喜看著公家單位來𢯭手同支持。


華語
新竹縣北埔鄉大坪國小的育英樓不只是一棟建築,它還是當年北埔木構建築的最後一棟;《來自土地的建築:北埔大坪國小育英樓》不只是一本書,它還紀錄許多人千辛萬苦爭取育英樓成為歷史建築的過程。
大坪國小校舍曾經出現在1986年柯一正導演拍攝的「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電影中,在2020年時,校方因育英樓禮堂建築老舊,想要拆除這座禮堂,沒想到激發社區居民考查育英樓興建時的歷史,訪談匠師之後,不得了,育英樓保留許多當年北埔木構建築的特色,當年北埔戲院、學校的木構建築都不見了,只剩下育英樓。
我曾經跟隨北埔鄉文史工作者陳紹忠做過田調,他以海陸腔客語訪談大木結拜八兄弟的家屬,並曾帶領大坪國小學生到北埔匠師的家裡,跟建築師陳雲翔、監造羅文相的家人致上感謝卡,匠師太太們都已九十多歲,看到那麼多小學生造訪,相當高興。也曾邀請泥水師傅劉連勝、製作課桌椅的羅石松到學校,學生親自送上感謝卡,老師傅看到學童的感恩,不枉當年蓋校舍的苦心。
泥水師傅劉連勝今年已經92歲了,他和兒子都不曾念過大坪國小,但是他以泥水打下育英樓地基,讓師生有堅固的禮堂可以使用,認為非常有意義。他可是北埔鄉家喻戶曉的老師傅,盡責務實,從不偷工減料。當年他在打地基時,禮堂需要的木構建材,早在一年前就已經放在旁邊備料,那年暑假,他就帶領五到十人開始依照沙、石頭、水泥的比例,攪拌泥水鋪地基。
為何說育英樓是整個社區幫忙興建呢?因為建造時,老師會利用朝會結束、第二節下課時,或是比較不影響課業的課程,帶領學生到橋下搬運石頭,有接龍,有單獨搬運,當年搬運卵石的校友對於這座禮堂都非常有感情!
身為學生家長的建築師徐嘉明發現,屋頂木材不是一般建材行所買到,因為不是切成四方形,而是保留原木的紋理。他觀察該禮堂二樓窗戶特別多,甚至一樓靠近地面還有氣窗,就是配合山區濕氣重,要讓空氣對流,所有管線外露,就是利於維修,解決山區水電管線維修的不便。
1969年,育英樓興建時,動員北埔匠師和社區居民,2023年,登錄為新竹縣歷史建築和2024年出書時,群策群力做訪談和進行網路連署行動,育英樓興建和保留都來自民間,也樂見公部門的協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