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佩遙/桃園報導】桃園市客家事務局局長范姜泰基最近接受講客廣播電臺《新生藝好》節目專訪,分享他從政壇、媒體、戲劇又回到公共事務,穿梭政治與表演間,回望那段表演者的歲月,並和節目主持人,一同探討客家藝文產業的挑戰與未來。

《新生藝好》節目由張美鳳與張世暘共同主持,邀請各領域的藝文創作者,分享自己的創作歷程與生命故事。

范姜泰基小檔案
【桃園新屋客家人】
📎學/經歷: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國立政治大學EMBA,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副主委、演員。
📎演出作品:
《勞動之王》、《女孩上場》、《茶金》、《人選之人-造浪者》、《誰是被害者》等,多項著名臺灣戲劇。

表演者的孤獨與韌性:像玻璃罩裡的蒼蠅

范姜泰基表示,他見到張世暘感到格外親切,張世暘不只是主持人,更是《新生一號》劇團的創團者,是他眼中不折不扣的藝文常客;他曾參為表演者,也參與過《茶金》、《人選之人-造浪者》等戲劇演出,深知藝術工作者的辛勞與掙扎,他回憶過去接戲的生活,有如「玻璃罩裡的蒼蠅」,看似接近光亮,卻常飛不出去,收入不穩、角色微小,但只要有機會,他就會全心投入,讓自己不再漫無目的地漂浮。

談起《新生一號》劇團,范姜泰基語氣中充滿敬意說,他曾擔心這樣一個以表演為志業的年輕團隊,能否撐得下去,「靠劇團生活真的很難,但他們竟然撐住了,還推出了2.0。」他感佩張世暘對藝術與文化的投入,對他而言,演藝經歷雖苦,卻是珍貴的養分,因此更加希望透過自己的位置,創造出讓創作者能穩定發展的環境,用政策扶持、理解、傾聽第一線文化工作者的聲音。

范姜泰基參與演出客家戲劇《茶金》。翻攝戲劇片段
范姜泰基參與演出客家戲劇《茶金》。翻攝戲劇片段
范姜泰基演出過許多戲劇作品,在演藝這條路上充滿養分。翻攝植劇場—積木之家片段
范姜泰基演出過許多戲劇作品,在演藝這條路上充滿養分。翻攝植劇場—積木之家片段

讓客家進入五感 一種日常風景

「我們希望客語能夠進入生活的每個環節。」范姜泰基談到推動客家文化,認為不能只在節日或活動中,短暫出現客家的身影,應該「走進生活、進入五感。」他舉例說,新屋的永安海螺文化體驗園區,透過「歕嘟」(海陸腔 pun du,意指吹海螺)再現早年牽罟捕魚的生活,是客家文化的生活化體驗;八德的北區客家會館,保存了客籍詩人杜潘芳格、賴碧霞的文學與音樂作品,讓大家可以透過視覺與聽覺,感受客家的魅力。

范姜泰基強調,推動「族群主流化」的關鍵,就是讓客家不再是特定時間才會接觸到的文化,而是在市場裡聽得到、在餐桌上吃得到、在社區活動中自然參與到的生活風景。

主持人張美鳳身為桃園在地人,也深有同感,形容范姜泰基是一位真正的藝術人,懂得將自己走過的路轉化為推動客家藝文的養分。宋佩遙攝
主持人張美鳳身為桃園在地人,也深有同感,形容范姜泰基是一位真正的藝術人,懂得將自己走過的路轉化為推動客家藝文的養分。宋佩遙攝

給年輕創作者的一句話

范姜泰基表示,他最希望看到更多年輕人願意投入創作,不管是劇團、表演、文字、音樂,「只要願意開始,就有希望。」這條路或許不容易,但正因為艱難,才更需要有人堅持。希望透過這次節目專訪,讓更多年輕人相信——即使現實不容易,只要持續創作、持續前行,就能在文化的沃土上開出屬於自己的花。

桃園市客家局長范姜泰基上講客廣播電臺《新生藝好》節目。宋佩遙攝
桃園市客家局長范姜泰基上講客廣播電臺《新生藝好》節目。宋佩遙攝
主持人張美鳳(左1)、張世暘(右1)開心地與桃園市客家局長范姜泰基合影。宋佩遙攝
講客廣播電臺《新生藝好》

主持人張美鳳(左1)、張世暘(右1)開心地與桃園市客家局長范姜泰基合影。宋佩遙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