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來美,資深媒體人,曾獲客家新聞獎、兩岸新聞獎,現從事文史寫作。
20世紀初在暹羅(1949年改名泰國)首都曼谷街頭,很難看到一個中國婦女,華僑男子娶泰女為妻相當普遍,1911年暹羅首次人口普查,當時華僑約26萬人,男性約20萬人,女性才6萬人,男女比約10:3。這跟臺灣早年「有唐山公,無唐山婆」之說,似乎是移墾社會初期的共同現象。
「阿哥出門去過番,阿妹送郎到門前。千山萬水難見面,遠隔重洋轉來難。」、「千山萬水難見人,莫因過番斷了情;三年五載𠊎就轉,阿哥一轉就行情。」早年華南男子「下南洋」謀生,稱為「過番」,甚少夫妻、情侶同行,山歌唱來情難捨。
「買梨莫買蜂咬梨,心中有病沒人知;因為分離更親切,誰知親切轉傷梨。」這首夫妻送別歌,「過番」的丈夫已有病,結果客死異鄉。而這曲「別慈母,去過番,終生常記跪奶恩;浪跡天涯鄉關遠,別時容易見時難。」更讓人聽了斷腸。
1911年離1860年廣東汕頭港開埠,有固定航班行駛汕頭到曼谷已過了半個世紀,但那時暹羅華裔婦女仍舊很少,可知更早之前有多少「過番」者娶了「番婆」;而曼谷華人信仰中心的大峰祖師廟,早年最常見的是收屍推車,專幫客死異鄉的羅漢腳埋葬;曼谷華人過中元節齋戒普渡特別隆重,也是祭拜羅漢腳。
早期為防「過番」子弟娶「番婆」,有些父母在原鄉還幫兒子娶妻,以雄雞代替「新郎」拜堂,待「過番」兒子返鄉後,再帶著新娘「下南洋」。另一般人寵愛屘子,若屘子要「過番」,還會幫他找個童養媳前往。


相較1911年的臺灣,日本已殖民16年,平埔族(熟番)早已漢化,高山族(生番)經多次抗日流血衝突,亦已平和。據林衡道口述歷史,巴宰族岸里社頭目阿穆(又稱阿莫)於清康熙55年(1716)歸順清朝,理番通事張達京(廣東潮州府大埔縣客家人)也娶他的女兒,因此經兩百年來的漢、原通婚,早就是「你血中有我,我血中有你」。
張達京成為「番仔駙馬」後,1734年不但帶著妻舅(阿穆兒子)前往北京晉見雍正皇帝,回臺前還到福建湄州島迎媽祖香火,在臺中神岡建了萬興宮,成為第一座平埔族人建的媽祖廟。
苗栗縣巴宰族群協會創會會長潘大州(1938–2024),他的先祖潘敦仔(潘大由仁)是1761年入墾三義鯉魚潭,建立番仔城,漢人未入墾前,台中盆地幾是巴宰族人土地,但張達京任總通事後,娶多位巴宰族妻,又招攬廣東潮州客家人、福建漳州閩南人入墾,使得族人土地大量流失,因原漢通婚,也加速漢化。
臺中盆地如此,全臺各地平埔族亦然,隨著閩、客漢人入墾,通婚,不僅族人土地大量流失,加速漢化,很多平埔族人變成閩南人、客家人,而閩、客漢人血統,因娶平埔族女子為妻者多,亦大都有平埔族血統。
的確,早期移墾社會因交通不便,不論下南洋、橫渡臺灣海峽都非常危險,致移民先驅幾乎都是羅漢腳,客死異鄉者多,取「番婆」為妻也很正常,而多數族譜祖婆只冠姓氏,來臺傳了十餘代,子孫又那知道那位祖婆是平埔族?
一般人安土重遷,原鄉若繁榮富庶,怎要冒生命危險飄洋過海到異地謀生?若不是覺得移民地優於故土,就是因戰亂、飢荒。以客家人移民東南亞來說,不少也受太平天國抗清、兩廣土客械鬥,以及1930年代閩粵贛蘇(蘇維埃)區遭國民黨清共影響,才「下南洋」。
同樣地,渡過黑水溝來臺的閩粵先民,多數是因原鄉人口繁衍太快,耕地不足,覺得臺灣優於原鄉才來臺,而1949年國民政府帶著近兩百萬軍民來臺,則是因國共內戰失敗,很多老兵也是來臺後再娶,同樣是「有唐山公,無唐山婆」。
臺灣各地都有萬善祠、大眾廟祭拜無祀孤魂,足見早期有不少先民客死異鄉;這跟曼谷大峰祖師廟早期常見收屍推車,在街頭幫羅漢腳收屍一樣,都希望能讓死者安息。
臺灣是個移墾社會,來臺祖帶著唐山婆來的是有,但無唐山婆的也不少,族群也無優劣之分,應拋開「漢族中心論」,不論先來或後到,對各族群都要相互尊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