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庄中心/綜合報導】很多人看過電視劇《茶金》,大家印象深刻的有美得令人屏息的茶廠與洋樓外,裡頭運籌帷幄的日光公司董事長吉桑、美麗聰慧的大小姐薏心。這部時代劇取景新竹北埔的姜阿新洋樓,記錄臺灣第一大茶商的奮鬥歷程。但背後若沒有作者廖運潘的筆耕,就沒有《茶金》。姜阿新是一代「茶虎」,他的女婿廖運潘是臺灣戰後一代的商業人才、也是中央研究院院士廖運範的二哥。

1995年,年逾六旬的廖運潘,接受作家徐仁修先生建議,開始書寫畢生所見所聞。耗費二十年的時間與驚人毅力,在 2017 年、高齡 89 歲之際,完成了全九冊、近 130 萬字的《想到什麼就寫什麼》。2021 年出版濃縮精華的《茶金歲月》,集中描述廖氏前往北埔協助岳父姜阿新的製茶事業,呈現一代客家望族的輝煌、沉潛及復振。近日出版《生徒年代:茶金歲月前傳》,紀錄廖運潘自述求學成長過程、經歷時代鉅變經過。

《生徒年代:茶金歲月前傳》取材《茶金歲月》作者廖運潘人生故事,從幼時、求學到二戰結束碰上戰後島內動盪,描述前往北埔前的成長時光。親情、友情、學習、事業及愛情,在大時代的流轉下,廖運潘回到自己的原點,用簡單樸實的筆觸,娓娓講述一生。從兒時記趣到家族軼事,他以驚人的記憶力和獨特有趣的敘事手法,重現了這一段鮮活的日子。也可從他的經歷,看見臺灣近代社會的發展軌跡。

透過作者的細緻描繪,讀者得以補齊電視劇《茶金》裡未竟的敘述,見證臺灣日治一代本土知識分子的養成歷程:在日治時期就讀商科的他,戰後於國民政府的臺灣銀行任職,之後返鄉接掌妻子的家族傳統事業;在家用客語,求學受日語教育,畢業後碰上政權更迭,又改用華語;富家女與窮學生跨越階級的自由戀愛,最後入贅的婚姻。廖運潘的前半段人生,是臺灣重層近代化的最佳例證。

茶金劇照。右為劇中角色姜阿新、左為薏心。
茶金劇照。右為劇中角色姜阿新、左為薏心。

廖運潘是桃園縣觀音鄉客家人,1928 年生。曾就讀觀音公學校、私立淡水中學校、臺大商業專修科(原臺灣總督府台北高等商業學校),畢業於國立臺灣大學法學院經濟系。曾任職臺灣銀行左營分行,1953 年辭去銀行工作,協助管理岳父姜阿新先生的茶業、造林、製糖等事業。1965 年岳家事業永光公司破產後,舉家北上,投入相框製作、國中教師、日語補習班老師、日文翻譯、鍋爐酸洗、化學處理劑販售等各項事業營生,迨至 1997 年為止。

廖運範表示,他二哥的《想到什麼就寫什麼》初出版時,每冊只印二、三十冊分送子女與至親好友,直到買回北埔洋樓受到注目,才以北埔姜阿新洋樓為中心,濃縮精華出版《茶金歲月》,見證台灣茶業與相關人、事、物的變遷、興衰;現在這部《生徒年代:茶金歲月前傳》則是從有記憶開始的兒時到北埔茶金歲月之前的濃縮精華版,寫的是一位客家純真少年心、眼、耳中跨越日、台兩國治下的庶民生活、風土人情與悲歡離合。

廖運範指出,他二哥廖運潘受的正規教育幾乎都用日文,在台大讀經濟系,擅長日文俳句寫作,「但沒有學過中文,唯一中文筆耕是為了生計應徵為國防部翻譯幾十萬字的日本「大東亞戰爭史」套書,」磨練了他的中文書寫,古稀才提筆寫作,是聯經出版社有史以來年紀最長(94歲)的作者。筆下春風,寫濃郁的親情、友情不著痕跡,寫濱海客家刻苦耐勞的風土人情、食衣住行、婚喪節慶,也寫小人物的趣事以及鄉野傳奇、地方特色,精細而且有畫面有情節,讀來歷歷在目、栩栩如生,故事鮮活生動有趣。行文流暢,用字遣詞雅俗文白運用自如,還加入不少濱海客家在地特有的俚語。

客家委員會前不久頒發「一等客家事務專業獎章」給廖運潘,表揚《想到什麼就寫什麼》記錄真人真事的客家地方發展史及《茶金歲月》出版後的影響與貢獻。

全客語有聲書 以海陸腔重現《茶金歲月》時代記憶

【客庄中心/綜合報導】《茶金歲月》是知名電視劇《茶金》的故事原型,電視劇播出、書籍出版以來,深受讀者喜愛,不僅…

茶金前傳書摘/皇民化採茶戲 日客語夾雜「不三不四」

編按:本文為《生徒年代:茶金歲月前傳》的書摘,獲作者與出版社授權同意刊登。《客新聞》將不定期刊登客家研究相關書…

生徒年代:茶金前傳書封。聯經出版提供
生徒年代:茶金前傳書封。聯經出版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