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宥妍、洪俊傑/台北報導】2025台北國際書展夢想沙龍舉辦「客家文學的未來:新世代的文化探索」為題的對談,客家詩人張芳慈、客家歌手羅思容與引言人劉慧真共同探討客家文學的傳承、發展與全球化可能性。他們強調,雖然客家文學年輕,但在科技與數位時代,應勇於創新,尋求與年輕世代的對話方式。
客家文學的發展與挑戰
劉慧真指出,客家文學自1988年「還我母語運動」後開始發展,至今仍相對年輕。當前面臨的挑戰,不僅來自近日立法院預算削凍風波,更在於如何讓新一代承接客家文學精神。張芳慈表示,母語創作能讓作品更貼近生命經驗,現代年輕人習慣短影音內容,對文學的關注度下降,如何在這樣的趨勢中找到突破口,值得深思。
羅思容則回顧自己成長於國語環境,直到2002年將父親羅浪的詩作,翻譯為客文字時,才深刻體認到語言的美與文化的重要性。她呼籲,擁有客語背景的年輕人,應珍惜並使用母語,語言與血緣、成長過程密不可分,「如果你的家族有阿姆話,一定要珍惜它」。
數位科技與混語創作的可能性
在數位科技迅速發展的時代,客家文學的未來,不限於傳統紙本創作,應擁抱數位化與新媒體。張芳慈說,她在疫情期間透過臉書與國際詩人交流,甚至將客語詩上傳網路,引發印度詩人的討論。雖然存在翻譯的困難,但透過數位平台,客家文學能夠觸及更廣大的國際讀者。
「人家說『隱形的客家人』,你覺得不好意思反而害了你。現在我們就名正言順講客語。」張芳慈說。
此外,混語創作也是一種趨勢。與談者提到,作家李喬的《寒夜三部曲》,融合客語、日語與中文,展現台灣歷史的多語背景。劉慧真也表示,客語文學的範疇應更廣義,例如賴和雖未使用標準客語,但其作品深刻描繪客家人的生活,值得納入客家文學範疇。
與年輕世代對話,讓客家走向世界
在短影音與社群媒體盛行時代,如何吸引年輕人關注客家文學,是與談者們關心的重點。羅思容認為,雖然新世代的專注力逐漸被碎片化資訊影響,但文化傳承不應該以純粹功利的方式進行,而應該尋求多樣化的策略,讓客家文學以更有機的方式,進入年輕人的生活。
張芳慈強調:「客家是台灣的,台灣也是客家的。」客家文化並非單獨存在,而是台灣文化的一部分,應在全球化的潮流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她樂觀表示,希望客家作家未來能獲得國際肯定,「希望李喬老師能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讓客家文學走向世界。」
客家文學的自信與未來展望
「時代是屬於客家的,我們應該自信,不必自傲。」與談者們一致認為,客家文學的未來,在於如何與新世代合作,共同推動文化創新。透過社群媒體、混語創作與數位科技,客家文學有機會不僅在台灣發揚光大,更能在全球舞台上發聲。
在這場對談中,與談者們除了回顧客家文學歷史,也展望其未來。他們相信,只要持續創新,勇於突破框架,客家文學將能開創更寬廣的道路,讓世界看見台灣的客家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