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來美

資深媒體人,曾獲客家新聞獎、兩岸新聞獎,出版多部客家著作,現持續從事文史寫作。

新春伊始,萬物欣欣向榮,北臺灣客家庄的蘿蔔、芥菜裡作正在採收,並準備一期稻作春耕,到處可見晒鹹(酸)菜、蘿蔔絲(錢、乾)的農村風情,剛刷的蘿蔔絲,撒在農地紗網上,有如二月霜雪,正享溫煦春陽,望去一片祥和。

相較於北臺客庄忙著採收裡作,高屏南臺客庄因農時較早,裡作所種的白玉蘿蔔、黃豆、紅豆已經採收完畢,並趕在2月3日立春前插秧了,農田已是綠意盎然。

農友在稻田鋪上紗網晒蘿蔔絲,在溫煦春陽照射下,望去有如二月霜雪。何來美攝
農友在稻田鋪上紗網晒蘿蔔絲,在溫煦春陽照射下,望去有如二月霜雪。何來美攝
公館鄉大坑村婦女們見春陽溫煦,忙著晒蘿蔔絲。何來美攝
公館鄉大坑村婦女們見春陽溫煦,忙著晒蘿蔔絲。何來美攝

臺灣地狹人稠,幸有高山帶來充沛水源,亞熱帶氣候農作一年有三穫,才能養育那麼多人口,被譽為美麗之島「福爾麼沙」(Formosa)並非浪得虛名。早期農業社會除了一、二期稻作,也很重視裡作,將有限農田高度利用。

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次年(1946)台灣才610萬人,1949年底國民政府因國共內戰失利,大批軍民遷臺,1950年增至755萬人,1955年更增至908萬人,短短10年增加300萬人,為解決糧食問題,讓當時的省農林廳長徐慶鐘(1907–1996)壓力倍增。

徐慶鐘是出生臺北艋舺(萬華)的客家人,臺北帝大(臺大前身)首位臺籍農學博士,「蓬萊米之父」磯永吉的高徒,他從1947年起擔任省農林廳長,歷經魏道明、陳誠、吳國禎、俞鴻鈞4位省主席,他請老師磯永吉留臺當顧問,協助稻作品種及生產技術改良,7年任內讓臺灣的農林漁牧業快速成長,單稻米產量就從63萬公噸成長至164萬公噸,因此他可說是「台灣農業現代化的推手」。

臺灣稻米產量雖增加近兩倍,但兩岸局勢緊張,「反攻大陸」天天喊,得準備戰備存糧,因糧價偏低,農民收人差,每家三餐不見得都有白米飯可吃,在1950、1960年代很多清苦家庭米飯都加了甘藷,那時民生工業也剛起步,為充實糧食來源,全臺各地都重視裡作。

銅鑼鄉九湖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江立鑫、邱蘭英夫婦栽種的金鉤仔蘿蔔,兩個多月就可採收,夫婦忙著拔蘿蔔,準備晒蘿蔔絲(錢、乾)。何來美攝
銅鑼鄉九湖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江立鑫、邱蘭英夫婦栽種的金鉤仔蘿蔔,兩個多月就可採收,夫婦忙著拔蘿蔔,準備晒蘿蔔絲(錢、乾)。何來美攝
西湖鄉婦女在家中禾埕邊刷邊晒蘿蔔錢,手法俐落。何來美攝
西湖鄉婦女在家中禾埕邊刷邊晒蘿蔔錢,手法俐落。何來美攝

記得童年在二期稻作收割前,在苗栗客庄不是插枝甘藷苗,就是種田豆(蠶豆),收割時要特別注意,以免踩到幼苗,稻草也沒浪費,堆成桿棚,慢慢拔來用,可當柴火、給牛吃,種洋菇者拿來作堆肥,冬天更可鋪在草蓆下,讓夜晚睡得更暖和。

稻作收割後不久,地瓜葉、蠶豆苗已漸長,要忙著施肥、上土,一般春耕要在春分前插秧,為了裡作收穫往往會延遲些,但最遲不能超過清明節,以免誤了「清明前好蒔田,清明後好種豆」農時。

地瓜葉與採收的甘藷主要用來餵豬,那時農家幾乎都有養豬,是家中主要經濟收入之一,甘藷亦可當三餐的副食。田豆是農會辦理契作,有商人收購,採收時若缺人手,還請人幫忙論斤計酬,家兄念國小時就有生意經,還炒來當零嘴,拿到學校賣。

蘿蔔、芥菜更是每個農家都種的裡作,春節前後忙著採收,碰到冬陽高照,到處都可看到晒酸菜、蘿蔔絲(錢、乾)的畫面,而站在醃缸內赤腳踩芥菜,幫忙媽媽滷鹹菜,應是很多老一輩童年的共同回憶。長條蘿蔔也可醃漬成黃蘿蔔,成為餐桌佐菜。

公館是福(覆)菜之鄉,芥菜是主要裡作。何來美攝
公館是福(覆)菜之鄉,芥菜是主要裡作。何來美攝
覆菜、酸菜的醃漬已走向專業化,圖為公館鄉中義村「阿煥伯」醃漬場的酸菜,一桶桶浸漬在塑膠桶內。何來美攝
覆菜、酸菜的醃漬已走向專業化,圖為公館鄉中義村「阿煥伯」醃漬場的酸菜,一桶桶浸漬在塑膠桶內。何來美攝

先父還連續種了幾年榨菜(四川菜),賣給榨菜醃漬商,初種那年種了四分地,吩咐我與大哥、三弟施肥,3人不知肥料不能直接丟擲在根部,父親傍晚回來氣得發飆「菜會鹹死啦!」那晚是小年夜,兄弟3人連夜將一棵棵榨菜下的肥料撥開,始平息先父怒火。

隨著臺灣工商業發展,裡作種植逐年減少,起先多了撒紫雲英、油菜花籽當綠肥,現因農村人口老化,多數委託代耕,或租人種草莓、芋頭,只種一期稻作領取休耕補助的也越來越多,讓土地休養生息,致覆菜、榨菜的製作,甚至連晒蘿蔔絲(錢、乾)都邁向專業化了。

苗栗縣「硬頸攝影群」攝影家謝其煚2011年曾出版《福菜飄香》攝影專輯,選錄180張數十年來所拍攝的黑白、彩色照,記錄福(覆)菜產業的發展。

臺灣已是世上高科技重鎮,農業產值所佔GDP雖不高,且逐年降低,但有限農地仍是臺灣的命脈,也攸關臺灣風情,環境與生態,仍得好好維護。

婦女們彎腰忙著晒酸菜。取材自謝其煚《福菜飄香》專輯,此照1995年攝於公館。
婦女們彎腰忙著晒酸菜。取材自謝其煚《福菜飄香》專輯,此照1995年攝於公館。
婦女利用竹桿搭架晒酸菜。取材自謝其煚《福菜飄香》專輯,此照2001年攝於西湖鄉五湖。
婦女利用竹桿搭架晒酸菜。取材自謝其煚《福菜飄香》專輯,此照2001年攝於西湖鄉五湖。
農友在田間利用紗網晒福(覆)菜乾。何來美攝
農友在田間利用紗網晒福(覆)菜乾。何來美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