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宥妍、洪俊傑/台北報導】2025台北國際書展,各展區滿滿書籍討論人生在世的大小議題,其中,書展客家館放映紀錄片《廳下火》,邀請紀錄片拍攝對象之一美濃客家青年朱毓萍與現場觀眾對談,喚起大眾對於傳統喪葬文化與性別平權討論,思考家族墓葬是否應與時俱進,讓家族的每個人都有「選擇的權利」。

家塚、祖塔是台灣客家族群常見的墓葬形式,家族會將數代祖先骨灰集中祭祀,但女性往往被排除在外。傳統習俗認為,無論已婚或未婚,「姑婆」(女性)死後皆不得入宗族祠堂,不過這樣的規範在當代社會引發討論。

「我是未婚,我阿姨離婚,我們以後會葬在哪裡?」在紀錄片中,美濃客家青年朱毓萍提問,強調台灣在性別平權方面已走在前端,然而女性在傳統祭祀中的地位仍待檢視。

紀錄片中,朱毓萍提出傳統應隨時代調整,而非僵化不變。她曾在家族祭祀場合向父親表達,希望離世後也能入家族墓「就算我結婚,我的名字一樣要在這裡哦。」她的父親開明支持,認為女性應有選擇權,「怎麼不可以?這就像改名、選擇從父姓或母姓一樣,應該尊重個人意願。」然而,家族內部意見分歧,堂妹支持她的想法,但伯母則堅持應遵循傳統。

客家館紀錄片《廳下火》,吸引許多讀者蒞臨現場聆聽影片故事。洪俊傑攝
客家館紀錄片《廳下火》,吸引許多讀者蒞臨現場聆聽影片故事。洪俊傑攝
有間書店店長朱毓萍,分享紀錄片《廳下火》,探討客家文化中未婚與離婚女性的生命終章與社會意涵。洪俊傑攝
有間書店店長朱毓萍,分享紀錄片《廳下火》,探討客家文化中未婚與離婚女性的生命終章與社會意涵。洪俊傑攝

朱毓萍指出,不只是男性維護傳統,女性之間也可能彼此限制,這讓她聯想到書籍《他們都說妳「應該」》中對女性對女性壓迫的分析,婆媳關係便是一例。

此外,該議題不僅限於女性,男性同志在宗族制度中亦面臨困境。朱毓萍分享,一名男同志表示,他的最大願望是將自己的名字從族塚中移除,因終身未婚,等同於向家族「變相出櫃」。

「有人想進去,有人想出來,」朱毓萍認為,關鍵在於個人擁有選擇權。

書展現場,政治受難者、來自馬來西亞客家人陳欽生分享,在馬來西亞的家族墓葬並無如此對男女入祀祖塔的嚴格限制,令朱毓萍直呼羨慕,並呼籲台灣客家機關多多研究其他文化的做法。

紀錄片片名《廳下火》,指的是每日點香以留存一盞燭火,指引祖先回家看看的傳統習俗,也象徵著對逝去親人的情感連結。該紀錄片由客家委員會客家文化發展中心歷經2年多田野訪查、蒐集南北個案後,以姑婆入祀宗祠的議題拍攝。

有間書店店長朱毓萍,分享紀錄片《廳下火》,探討客家文化中未婚與離婚女性的生命終章與社會意涵。洪俊傑攝
有間書店店長朱毓萍,分享紀錄片《廳下火》,探討客家文化中未婚與離婚女性的生命終章與社會意涵。洪俊傑攝
客家館紀錄片《廳下火》聽眾分享,來自馬來西亞的讀者陳欽生也樂於分享大馬當地的祭祀習俗文化。洪俊傑攝
客家館紀錄片《廳下火》聽眾分享,來自馬來西亞的讀者陳欽生也樂於分享大馬當地的祭祀習俗文化。洪俊傑攝
《廳下火》2021年4月美濃龍肚朱屋掛紙拍攝。客家文化發展中心提供
《廳下火》2021年4月美濃龍肚朱屋掛紙拍攝。客家文化發展中心提供

【姑婆回家1】未出嫁女性入祖塔 新屋范姜、湖口張六和力推

【李台源/桃園報導】客家族群各家族自農曆年後,往往便會以家族為單位陸續掛紙。只不過傳統客家習俗中,未婚或是離婚…

【姑婆回家2】近7成宗族設姑婆牌塔 民俗專家直指一現實因素

【李台源/桃園報導】早期客家傳統社會中,單身女性過世後並無法入祠堂、祖塔,僅能於寺廟或齋堂祭拜。現今隨著男女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