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心/綜合報導】農業部今年祭出每獵一隻成年綠鬣蜥可獲得250元獎勵金,各縣市紛紛開班授課,班班爆滿。屏東氣候適合外來種綠鬣蜥生長,族群氾濫到當地被戲稱為「侏羅紀公園」,有些多年資歷的獵蜥達人,發展出既定獵蜥模式,搭配魚輪彈弓利器,從不空手而回。
屏東縣政府農業處委外廠商僱用的獵蜥好手李建宏指出,綠鬣蜥主要出沒在河堤、岸邊,只要沿著東港溪流域巡查,很難不發現牠們蹤跡。綠鬣蜥晚上棲息在樹上,行動較為緩慢,是最佳獵捕時機;但是白天比較容易找到體型較大的綠鬣蜥。
李建宏約6年前加入獵蜥行列,剛開始,1晚能抓到20到30隻,就覺得很多了;近2年只要出門獵蜥,從不會空手而歸,甚至「多到載不回來」;曾經7、8個人一起打團體戰,約5小時就獵到200多隻。
李建宏主要用魚輪彈弓捕捉綠鬣蜥,這也是目前南部縣市主要移除綠鬣蜥的工具。一般晚間,他們會巡查水岸,戴頭燈同時拿著手電筒,先用手電筒遠光照射樹林,看到綠鬣蜥的螢光色反光後,選定位置砍草開路、深入樹林,發現目標物後,手拉彈弓將綁線魚鏢射向綠鬣蜥,擊中後,開始轉動配戴在手腕上的魚輪收線,到手後,一人固定綠鬣蜥、另一人以膠帶綁縛綠鬣蜥的前、後肢,全程快、狠、準。
農業部配合獎金制度,2024年編著「外來侵種綠鬣蜥移除指引」,參與鬣蜥民眾必須先上課、取得證照,對於如何人道處理綠鬣蜥有詳細認識,才可以加入獵蜥行列。

屏東縣政府農業處委外廠商僱用的4名獵龍高手,林偉柏(左1)與李建宏(右2)都有多年資歷。中央社

綠鬣蜥巡查人員配戴頭燈、魚輪彈弓,一旦綠鬣蜥,瞄準目標,拉開彈弓以綁線魚鏢將其射下。中央社

擊中綠鬣蜥後,一人固定綠鬣蜥,另一人以膠帶綁縛綠鬣蜥前、後肢。中央社

彈弓加魚鏢捕獲綠鬣蜥的人道處理方式是以擊暈器鋼針擊穿腦部。圖為獵人以魚鏢示意擊暈器下手位置。中央社
學名:Iguana iguana
台灣等級:其他應予保育之野生動物
環境威脅:綠鬣蜥產生因其挖土習性可能損害河堤基礎設施,造成農業、觀光、食物與生物安全威脅,帶來電線短路停電及道路塌陷或堤岸侵蝕等直接經濟損失,也可能破壞植被並與原生物種競爭,影響本土生態。
收容原因:因為人的飼養與棄養,台灣的綠鬣蜥多到必須移除,也因為人的破壞與捕捉,導致南美洲原棲地的綠鬣蜥,少到必須進行復育。
特徵:頸部到尾部背側有一整排的鋸齒狀突起,公綠鬣蜥頸部有肉垂,耳孔下方特大的圓形鱗片遠大於母綠鬣蜥。
棲地型態:綠鬣蜥棲息在潮濕的熱帶雨林中,只能在樹上生活,主要是為了築巢。該物種還棲息於熱帶雨林以外的其他類型的棲息地,包括乾燥的森林、廊道森林、樹木稀少的大草原,甚至只有灌木植被的旱生島嶼。
食性:幼體時多為雜食性,喜愛各式各樣的疏菜水果及昆蟲幼蟲。 成體偏為素食,通常較偏好蔬菜、水果之類的食物, 但是有些時候仍然會捕食小型動物及昆蟲。
資料來源:屏東科技大學

高雄市農業局近日開辦綠鬣蜥捕捉人員訓練課程,首波近百名獵人完訓。高雄市農業局提供

屏東縣政府30日辦理首場移除綠鬣蜥教育訓練課程,共135人完成訓練。屏東縣政府農業處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