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心/綜合報導】醫學中心門診輕症量不減,健保署研擬設置各區大醫院因地制宜門診減量標準,衛福部長邱泰源說,讓家庭醫師擔任健康守門人,強化結構是分級醫療關鍵,將努力讓制度在社區落地。

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為落實分級醫療與轉診制度實施,2018年推動門診減量政策,要求醫學中心與區域醫院以2017年門診件數為基準,每年須減2%門診量,超出額度、健保將不給付,後因COVID-19疫情暫停。健保署長石崇良今年6月,曾提到恢復大醫院門診減量措施。

邱泰源今(12)天上午出席2024台灣消除C型肝炎國際研討會,被問及健保署研擬重啟大醫院門診減量一事,他說,政府推動分級醫療多年,這並非易事,現階段分級醫療確實還有很多須改善地方,已參考專家、學者建議納入討論。

邱泰源表示,除了政府提出眾多策略,還需要醫療端與民眾共同努力,尤其必須讓民眾感到安心,才能改變看病習慣。以經驗分析,社區有了解患者的家庭醫師,擔任健康守門員,「病人怎麼會跑到要等很久的醫學中心?」強化家庭醫師結構,是分級醫療關鍵,將努力讓制度在社區落地。

全民健康保險會付費者代表在上月委員會議關心醫學中心門診減量措施,健保署醫務管理組組長劉林義當時說明,醫院屬性都不同,無法一刀切,須視醫院、當地區域性質等,細緻調整大醫院門診、住院比率,因地制宜設定指標,未來會放在分區共管執行。

健保署表示,有關分級醫療、大型醫院門診減量措施,考量各地區醫療資源差異,宜採因地制宜政策,目前正由各分區業務組和醫界代表陸續召開分區共管會議討論,待溝通完成有具體結論後,再統一對外說明。

衛福部長邱泰源(左)出席研討會前接受媒體聯訪表示,讓家庭醫師擔任健康守門人,強化家庭醫師結構是分級醫療關鍵,將努力讓制度在社區落地。中央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