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心/綜合報導】全台救援狐蝠寶寶首例的「蝠寶」11月12日野放,不過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花蓮分署追蹤小組,在6日早上進行追蹤時發現,蝠寶身上佩戴的GPS發報器,已掉落在日棲點周遭,隨後加派人力搜索周邊環境,發現部分狐蝠皮毛散落地面及骨骸,推測蝠寶已遭受捕食,令人惋惜;歷經229天照養過程及野放經驗已為台灣狐蝠保育留下重要紀錄。

台灣狐蝠被列為一級瀕危的野生保育類動物,為台灣「四大神獸」之一,今年4月1隻約2週大的幼蝠在花蓮市被民眾拾獲,經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花蓮分署救傷,並於11月12日野放。

花蓮分署今天(10日)表示,蝠寶野放後前2週採密集追蹤,為降低蝠寶受犬貓或其他動物騷擾的風險,追蹤小組人員會將牠驅趕至隱密處的棲息位置,每日由追蹤小組成員確認蝠寶日棲點及回報,當時觀察到蝠寶偏好棲息於低矮樹叢內,或樹木中較低的樹枝中,雖不甚隱密,但體態行為皆顯正常,且有觀察到進食的行為,因此在野外可以自行生活。

花蓮分署指出,6日早上發現,蝠寶身上佩戴的GPS發報器已掉落在日棲點周遭、部分狐蝠皮毛散落地面及骨骸,推測蝠寶已遭受捕食。

花蓮分署透過發報器下載蝠寶的活動點位資料,發現牠從5日中午起至6日清晨的定位點均停留於同一位置,初步推測已在5日之前死亡。從現場遺留的證據及環境狀況判斷,最可能情況是遭受猛禽類的攻擊。然而因線索有限,且野外環境因素多樣,經詢問多名專家推論,遭日間活動型的猛禽捕食可能性比較高。

全台救援狐蝠寶寶首例的「蝠寶」。林保署花蓮分署提供
「蝠寶」於上月野放後,在12月6日被林保署花蓮分署發現,已遭掠食者捕食。林保署花蓮分署提供

花蓮分署指出,此次事件,顯示台灣狐蝠確實面臨天敵捕食的威脅因素,除可結合現場線索進一步分析,提出台灣狐蝠在野地可能的風險因子外,更可歸結相關經驗,也可以提升未來台灣狐蝠野放的成功率。

花蓮分署表示,蝠寶是全台救援失親狐蝠的第一例,從發現救援、照養、野訓,到順利野放,由許多單位共同努力,包括花蓮分署志工鍾秀綢、國立台北大學副教授陳湘繁、沖繩大學教授金城和三、社團法人台灣蝙蝠學會理事長陳宏彰、理事林祖濬、林清隆博士,以及照養蝠寶7個多月的東部野生動物救傷中心(野灣野生動物保育協會),汲取日本經驗,並由實踐中學習,整個過程皆詳實記錄。

救援期間讓蝠寶長大、飛行、覓食、避開人等相關訓練皆順利進行,不過蝠寶仍缺乏群體社交及需與其他狐蝠學習的野外生存技巧。

花蓮分署表示,台灣狐蝠「蝠寶」的野放雖告一段落,但從照養、野訓到野放的整個過程,讓各單位及照養者學習到許多寶貴經驗,並將為未來台灣狐蝠保育工作留下重要的紀錄及案例。

花蓮分署呼籲,民眾若發現台灣狐蝠幼蝠或受傷個體,請立即通報縣市政府(1999)或花蓮分署(0800-057930),切勿私自帶回照養,以免觸法並影響專業救援工作的進行。

延伸閱讀:

台灣首例狐蝠救援成功 「蝠寶」平安長大野放花蓮

【客庄中心/綜合報導】今年4月民眾通報救援的台灣狐蝠幼體「蝠寶」,已長大為成年,經過適應環境、採集野果等野放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