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中心/綜合報導】「大貓熊」在過去幾十年來,被中國當作外交手段進行租借或贈與。《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報導,過去20年間,美國向中國支付的貓熊租賃費用至少8600萬美元(約新台幣27.5億元)。根據規定,資金必須用於保護野生大貓熊。但記錄顯示,中國政府將這些資金用於興建公寓、道路和其他開支,甚至拒絕說明部分資金流向。

《紐約時報》報導,為從中國獲得成對的大貓熊,美國的動物園每年須向中國支付費用,根據《瀕危物種法》(Endangered Species)的規定,這筆租賃費用必須用於保護野生大貓熊。合約顯示,美國動物園每年須支付高達110萬美元(約新台幣3569萬元)給中國,以租借一對大貓熊。

報導指出,中國對大貓熊租借合約的規範相當嚴格。美國動物園在與中國合作過程中,須遵守五項主要條件,包括不得討論金錢問題、不得使用「租借」等術語、所有訊息發布須經雙方同意等等。且美國動物園需自行負擔中國專家到訪及貓熊適應協助的費用。

然而根據財務報告、內部通信、照片和檔案記錄的調查,追蹤了過去20年間,從美國動物園流向中國政府管理之兩個組織的8600多萬美元發現,部分資金被用於興建遠離自然保護區的公寓,甚至為地方政府辦公室購買電腦、衛星電視。而且,至少有三座博物館是以這筆資金建設。

除了這些有記錄可查的資金流向,中國有時會隱瞞資訊,或把錢花在與環保沒有直接關聯的項目上。中國對於資金的實際使用去向始終保持不透明態度,美國監管機構多次要求中國提供詳細資訊,卻未能獲得具體回應。

過去20年來,負責監督這筆款項的監管機構「美國魚類和野生動物管理局」,一直向美國動物園管理人員和中國官員提出擔憂。資料顯示,美國政府曾多次因記錄保存不完整而凍結對中國的付款。例如,在2003年時由於缺乏文件,監管機構凍結了流向中國的資金。這種情況反覆了好幾年。

報導提到,2010年當管理局官員們抵達北京時,多年的資金問題已經到了必須解決的地步。根據國家動物園的內部文件顯示,當時中國已經完全停止上報開支,而美國監管機構在兩年內凍結了1200萬美元。

有動物園員工承認,無法核實支出同時擔心失去貓熊,因此「目標是找到一個折衷方案」。最終,動物園得到了想要的妥協方案,美國同意減少監督。結果要求更加寬鬆,問題依然存在。報導提到,其中三個動物園為當地政府林草局支付了辦公設備費用,其他資金則用於圈養貓熊,而不是野生貓熊,甚至幫助中國將一處貓熊繁殖中心打造成熱門旅遊景點。

報導引述動物權益組織和學者表示,問題的核心在於《瀕危物種法》執行不力,專長為動物法的佛蒙特州法律學院教授溫德斯(Delcianna Winders)指出,「批准這些項目本身就令人震驚,而且後續也沒有跟進,以確保這些錢真的用在了該用的地方。」

報導指出,大貓熊僅生活在其中一部分的土地上,而且棲息地正在縮小,「中國在自然保護區內外修路、發展旅遊業,破壞了貓熊的自然棲息地,導致貓熊的數量越來越少」。

儘管如此,大貓熊外交依然是中美關係中的重要象徵。今年10月,中國將大貓熊「寶力」與「青寶」送往美國華盛頓國家動物園(National Zoological Park)展開10年旅居生活,重新啟動雙方的大貓熊合作計畫。

「養不起!」 芬蘭歸還中國兩隻大貓熊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芬蘭艾赫泰里動物園(Ahtari zoo)投入超過800萬歐元(約新台幣2.85億元)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