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靛花》編輯幕後—用攝影師的觀景尋找客家因子。 林家賢攝

【徐穗青/台北報導】號稱台灣最美刊物《靛花》季刊,12月5日邀請自創刊以來長期合作的兩位攝影師陳安嘉以及林家賢,為讀者漫談在攝影路上遇見關於客家的所見所聞。紙本刊物的呈現除了編輯排版、文字述說之外,另一個靈魂焦點非圖像莫屬。兩位《靛花》季刊長期合作攝影師,與編輯群培養了絕佳默契,今日的文字走到哪個地區、事件,攝影師當下即可在腦海中構圖,為畫面尋找合適的那塊拼圖。也認為已經身處在客庄中,關於「客」的元素俯拾即是,不需要刻意尋找,畫面的本身就已經很「客」!

《靛花》長期合作攝影師陳安嘉與林家賢。徐穗青攝

安嘉與客家的緣分始於聆聽林生祥老師的歌曲,同時也是苗栗客家女婿,平時拍攝人物專訪時,喜歡聽受訪者述說自己的故事,當下會依照受訪者的人物個性、特質,進而引導受訪者擺拍畫面。《靛花》的內容分類以及編輯的選擇則是決定照片最後的呈現。不同於「庄內新聞」則是較多的自然取景拍攝。一位長期支持訂閱《靛花》的讀者分享,「會注意到安嘉是因為在一次閱讀《靛花》時,目光停留在文章的附圖照片,色調溫暖,直覺『那就是一幅珍貴的照片』,攝影者就是安嘉。」

陳安嘉在一次採訪後與大茅埔調查團哲銘一同摘回「咬人貓」,臨時請路邊阿婆料理「咬人貓」這道菜。出乎意料好吃。 徐穗青攝

另一位《靛花》攝影師家賢,與大家分享他的起手式「一開始會觀察受訪者的臉,選擇右臉或者是左臉?」聽眾也好奇關於受訪者在被拍攝時,若處於緊張狀態、無法順利進行拍攝,通常攝影師會如何破冰? 家賢的自身經驗「只要攝影師不尷尬,其實受訪者也就會逐漸被帶入情境中,不會那麼緊張。」 也會「尋找一些方式打破與受訪者之間的僵局,比如由編輯與攝影合作引導受訪者進入情境中,讓氛圍熱絡起來。」

《靛花》夏至號。林家賢攝

渾然天成的客家元素,受訪者的真實樣態即是客家。

家賢也提到相較於商業攝影,工作一陣子後常令攝影者感到視覺疲勞,但「拍攝《靛花》是件紓壓的事。」通常攝影需要新鮮感,攝影也是創意的展現,所以自己常會到了現場之後「走來走去」,對於家賢來說這是助於拍攝的方式之一。依著《靛花》的版面配置作取材,同時思考顏色組合配置,而非只能「物件置中」,如此即能建構出不同的呈現畫面。

《靛花》寒露號。陳安嘉攝

活動訊息

《靛花》歲末工作坊—做一顆香氣療癒的客家藥草球
時間:2024.12.20 (五) 14:00-16:30
地點:濕地 Venue 2樓 (台北市中山區林森北路107巷1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