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心/綜合報導】外來種綠鬣蜥危害農業問題日趨嚴重,農業部昨(5)日成立防治應變小組,跨單位利用「農作物天災回報系統」拍照回傳通報,並融入爬行類調查系統監測,與地方合作加速移除。
外來種綠鬣蜥繁殖快速,近來危害南部農業生產問題嚴重,引起朝野立委關注。為加速移除,農業部指出,5日成立綠鬣蜥防治應變小組,今天完成任務分工。
農業部長陳駿季5日舉行會議,決議參考先前非洲豬瘟疫災應變及短時間壓制埃及聖䴉的成功經驗,召集跨單位彙整成立三個分組:執行通報、監測、捕捉工作,藉此加速移除績效,降低農業危害。
農業部表示,今天分工會議決定「通報組」由農業試驗所、農村水保署、農田水利署、農業改良場、漁業署組成,透過產地輔導、農田水圳巡查時,以「農作物天災回報系統」拍照回傳,進行定位,掌握族群分布。
「監測組」則由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及林業及自然保育署組成,進一步將「公民科學計畫(台灣動物路死觀察網)」及「爬行類動物調查系統」結合,融入「農作物天災回報系統」,並配合生態調查學者現地監測資料,彙整綠鬣蜥資訊點位、現地分布資訊,然後統籌分析,以利掌握分布、數量與變動趨勢。
最後是「捕捉組」,由林業署與目前已在執行移除的各縣市政府組成,並組織出多組專業團隊執行任務,林業署並須輔導地區分署及各縣市政府開設移除訓練課程,開放個人完訓後協助移除,提高移除量能的覆蓋率。
農業部補充,以上有關運用「農作物天災回報系統」的實作方式,分成兩大專區,首先是「通報專區」,由農業試驗所、農村水保署、農田水利署、漁業署、試驗改良場所屬,及其輔導的農漁民為使用對象,結合在地社區力量協助通報。
其次是「捕捉專區」,將以專業移除團隊及完訓移除民眾作為使用人,將其執行的捕捉結果上傳資訊系統,以利掌握捕捉點位資訊。
教育部綠色學校指出,綠鬣蜥(Iguana iguana)原產於中南美洲,分布範圍由墨西哥南部到巴西及巴拉圭;是目前全世界貿易量最大的爬行類動物之一,每年國際貿易量約有數百萬隻。
台灣2001年開放合法進口,但研判在這之前因市場利潤高、已有大量走私。2004年左右,第一次於發現野生幼蜥,過去不少農民表示,曾有不肖業者在當時為了躲避查緝將成批的走私綠鬣蜥往養殖場後的大排水溝倒,可能是最早建立起穩定族群的綠鬣蜥。由於台灣沒有綠鬣蜥的天敵、加上中南部氣候與原產地溫度氣候類似,且台灣野外並無大型個體的捕食者及生態上的競爭者,故極容易快速建立並擴張野化族群。
2004年後,部分不肖商人開始從屏東、高雄等早期的入侵地捕捉野生的綠鬣蜥,銷往外縣市水族館牟利。過程中將殘缺、傷疤的綠鬣蜥丟棄在路程交流道附近的大河段,其中也不乏已經懷孕的雌蜥。因此中南部多處綠鬣蜥入侵族群都從交流道附近開始。至今,南部多縣市已有大量綠鬣蜥野外族群,入侵範圍從高屏地區擴大至嘉南地區甚至到彰化、台中;數量以高屏最多,嘉南次之,中彰及臺東呈小範圍分布。且皆為不連續分布,顯示人為協助其擴散的可能性極大。
野生綠鬣蜥族群所產生的危害,包括因其挖土的習性可能損害河堤基礎設施,並造成農業、觀光、食物與生物安全威脅,帶來電線短路停電及道路塌陷或堤岸侵蝕等直接經濟損失,亦可能破壞植被並與原生物種競爭,影響本土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