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本炫(國立聯合大學文化觀光產業學系教授)
目前在臺灣,我們常看到「性別友善廁所」這一類字眼,「某某友善」其實是英文用法,就是鼓勵、有利於、平等的意思。母語友善環境,就是鼓勵說母語、有利於說母語的軟硬體環境。在二次戰後至1980年代後期的推行國語、禁止說方言政策時代,臺灣各族群母語受到打壓,以致於嚴重流失。1988年客家人發起「還我母語」運動之後,母語環境逐漸友善,各項法制慢慢完備。
母語友善環境內涵
在推行國語政策年代,不但學校不准說母語,大眾傳播也限制各族群母語。1988年「還我母語」運動的訴求之一,就是解除母語在大眾傳播媒體上的限制。但是臺灣母語友善環境的第一個成果,是在捷運上聽得到客語播音。這是因為立法院在2000年通過了《大眾運輸工具播音語言平等保障法》,其中第6條「大眾運輸工具除國語外,另應以閩南語、客家語播音。其他原住民語言之播音,由主管機關視當地原住民族族群背景及地方特性酌予增加。但馬祖地區應加播閩北(福州)語。從事國際交通運輸之大眾運輸工具,其播音服務至少應使用一種本國族群慣用之語言。」那個時候客家委員會還沒有成立,這個成果可以說是民間客家社會運動人士努力爭取的結果。
接下來是2001年7月1日客家電視台開播,用客語專門製作客家節目,目前客家電視台是隸屬於臺灣公共廣播電視集團旗下。但在客家電視台成立之前,當時政府已經曾委託3家無線電視台製播客家節目。現在為了擴大效果,則以一部份經費委託或補助客家電視台之外的其他電視台,製播和客家有關的節目。
廣播電台的頻率由政府管制,解嚴前後有很多地下電台,後來政府開放設台,客家人士申請設立客家電台,最知名的是「寶島客家文化電台」,就是由客家民間人士集資設立,今年9月21日剛慶祝創台30週年。「講客廣播電臺」於2017年6月23日開播,是由政府出資設立,財團法人型態的客語廣播電台。
當年客家運動的主要訴求,是挽救快速流失的客語。2001年6月行政院客家委員會成立,主要任務之一便是復振客語。成立之初大力推動客語生活學校,舉辦客語認證考試,近年推動小學和幼兒園客語「沉浸式教學」等。教育部也在小學推動本土語言教學,近年延伸至中學。學校從早年禁止說母語的環境,變成推動母語的重要機構。
2012年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升格改制為客家委員會,2019年《國家語言發展法》公布,第3條明訂:「本法所稱國家語言,指臺灣各固有族群使用之自然語言及臺灣手語。」第4條規定:「國家語言一律平等,國民使用國家語言應不受歧視或限制。」客語和Hoklo話等成為國家語言。名稱的改變,雖然看起來只是象徵性的,但也是友善母語的重要部分。從政府機構、學校以及法規,母語友善環境逐漸完備。目前《客家語言發展法》仍在草案階段,尚未通過立法。公務員學習客語、參加客語認證,尤其是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的公務員,也是母語友善的重要一環。近5年通過客語認證的客家地區公務員,從3,806人攀升至7,486人,大幅增加3千多人,成長率高達110%。
客語文字化
客家委員會成立後,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是舉辦客語認證,從初級、中級、中高級,現在有高級、基礎級,同時編撰客語認證教材,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客語的中文字,客語不再只是「方言」,而是國家認證的語言。客語認證也讓學習者瞭解,大部分客語可以找到對應的中文字。
客語文字化是復振客語很重要的一步。很多語言都是後來才有文字,並非一開始就有文字,先把文字發明好了,才開始來講話。一般人以為華語天生就有文字,但其實在民初的「國音運動」之前,一個中文字可以有各種讀音,使用不同地方語言的人,看到同一個中文字,會有不同讀音。譬如「鞋」這個字,四川人讀做「孩」,臺灣海陸腔客語也讀做「孩」,大埔腔客語讀做「ㄏㄟˊ」。民國初年國音運動後期,規定中文字要以北京腔為標準讀音,成為現在華人世界通行的華語,其他漢語從此成了「沒有文字的語言」。客語的文字化,有的和華語共用同一個中文字,有的找回對應的古字,實在找不到的,就造字。但有些人對客語造字有所誤解,因而貶低客語的文字化,忘了華語也曾大量造字。
提高客語聲望
客語的聲望,是客語友善環境最後才發現,也可能是最重要的一環。語言聲望是很複雜的概念。一個語言的聲望可能包括實用性、有無文字,但可能還有很多內涵尚未發覺。為提升客語聲望,客家委員會自2020年起陸續製播客語聲望短片,以客語探討各式當代議題,其用意是要傳達,客語不只是噓寒問暖、農業社會的語言,客語也可以討論當代議題、能夠傳遞現在知識。
政府今年增加2千萬預算在客家語言文化的宣傳,客委會今年起將全力推動「提升客語聲望」,但臺灣社會仍充滿對客家人的歧視,尤其是在網路上。曾有網紅惡搞影片嘲諷戲稱「客家精神」,也有企業、政黨在發言時使用刻板印象,為特定族群貼標籤,以博取流量。這類「微歧視」其實還是存在臺灣社會,以客語為母語的人,就越不敢講客語。這些都是傷害族群、對母語不友善的舉動。
客語發展法制逐漸完備,客語友善環境逐漸形成,但因為一般民眾欠缺族群平等意識,社會上仍充滿對客家族群的歧視。目前客語仍快速流失,但其速度似乎有減緩,關鍵就在目前的這一代。客委會近年仿照「性別主流化」的作法,大力推動族群主流化、提昇族群素養。目前臺灣中小學有性別平等素養課程,大學也有性別課程,但是並沒有族群平等素養課程。期待未來教育和整個社會能提昇族群素養,不要傷害其他族群,共同推動多語友善環境,實踐國家語言文化多樣性。
點我線上收聽《客座教授!安烈炫》
《講客廣播電臺》推出全新節目企劃,首次聚集國內3位重量級客家學者張維安、羅烈師與林本炫,共同主持客家知識含金量超高的廣播節目《客座教授!安烈炫》,將嚴肅的族群文化與客家議題,透過輕鬆對談的方式,傳遞給大家,把學術研究和民眾的距離,拉得更近一點。
您還可以透過以下平台隨選收聽:
Apple Podcast ▶️https://reurl.cc/yLy3bl
Spotify ▶️https://reurl.cc/Dj1VpN
SoundOn ▶️https://reurl.cc/Gj9o2D
KKBOX ▶️https://reurl.cc/Wx5kK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