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心/綜合報導】花蓮農改場長年推廣有機農業,近日吸引來自六個國際有機農業研究中心、約25名人員參訪,其中,阿美族在溪流設置棲架、適量捕魚的「巴拉告(Palakaw)」生態漁法引起關注。
巴拉告是採用周遭可得的自然素材,建造多層「公寓」供溪流中的魚群棲息。通常最底層會鋪設整排大型竹筒,讓底棲性魚類如鱔魚、土虱等棲息;中層是成捆九芎樹枝,讓小魚小蝦出入;最上層再放空心竹筒,提供非底棲型魚類棲息。最後在水面覆蓋檳榔葉,擋住部分陽光,使魚蝦願意停留。
等魚蝦進駐棲息後,移開九芎就可以網撈漁獲。阿美族人捕魚的原則是吃多少捉多少,只要一次生態環境營造功夫,就能有吃不完的魚。
農業部花蓮區農業改良場表示,在「2024年有機世界大會(Organic World Congress)」舉辦前夕,計有六個國際有機農業研究中心約25名人員前往花蓮,了解台灣的有機農業實務運作。
以不少消費者喜愛的花東有機米為例,美國科學家分享試驗40年經驗指出,有機農法產能可接近甚至優於慣行農法。而花蓮區農改場分享實務經驗指出,目前水稻同米種的有機耕作產量,只比慣行農法少一、二成,已經表現優異。
另外,花蓮農改場也藉機向外賓分享有機大豆智慧化管理系統、有機文旦一貫化加工產線、農田生態營造,以及有機啤酒花栽培等,並參訪光復鄉欣綠農園,了解六級化有機產業實例。
全球有機盛事「有機世界大會」是國際有機農業運動組織(IFOAM)自1977年起,三年一度於全球各城市舉辦之國際會議,辦理有機農業技術、知識、行銷、政策等相關工作坊、研討會、參訪活動。今年於12月2日至12月4日首度於嘉義縣南華大學舉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