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俊傑/綜合報導】交通部中央氣象署今天(29日)在「冬季展望」報告中表示,目前熱帶太平洋海溫呈現東冷西暖,最新預報資料顯示,今年冬季(2024年12月至2025年2月)反聖嬰有50%發展機率,春季回復到正常機率高,未來一季(冬)冷空氣南下影響頻繁、氣溫較冷,雨量則為正常至偏少。
氣象署氣象預報中心主任陳怡良表示,今年秋季(9月至11月)臺灣平均氣溫明顯偏暖,同時創下1951年以來秋季最高平均氣溫紀錄;雨量方面,受到接連幾個颱風侵襲及其外圍環流與低壓帶影響,全臺雨量偏多,高於氣候值約8成。今年秋季西北太平洋共有15個颱風生成,多於氣候平均值10.8個,其中有2個登陸臺灣。
另外,氣象署表示,12月10日起,該署將提供更細緻鄉鎮及生活天氣預報服務,由目前提供未來3天逐3小時溫度、濕度、體感溫度、舒適度、風力、天氣狀況及逐6小時降雨機率預報;提升為1日內增加提供逐時溫度、濕度、體感溫度及舒適度預報,未來3日內增加提供逐3小時降雨機率預報。
氣象署分析過去歷史資料表示,反聖嬰發展時,臺灣冬季有氣溫較冷、雨量略少的特徵,不過反聖嬰年份對臺灣的氣候變異性大,檢視各國數值模式預報,研判今年冬季平均氣溫以正常機率較大、雨量則為正常至偏少。
氣象署特別提醒,未來一季冷空氣南下影響頻繁。冷氣團或寒流影響期間,適時做好禦寒措施,使用瓦斯熱水器具時,應注意室內通風,避免一氧化碳中毒。
氣象署強調,氣候上冬季至隔年2月期間為臺灣西半部枯水期,呼籲民眾愛惜水資源、節約用水。
每年耶誕節前後,祕魯西岸的東太平洋都會出現一股由北向南的暖海流,漁獲量會隨之減少,當地漁民都利用這個空檔修理保養漁船漁具,並將這股大約在耶誕節準時報到的暖洋流,取了個名字「El Niño」。El Niño 在西班牙文中有「幼年基督」和「男孩」的雙重意義,因此翻譯成「聖嬰」現象。
科學家原本以為聖嬰現象只發生在南美洲太平洋沿岸,直到 1960 年代,海洋學家觀測1957-58年聖嬰現象,發現異常增溫的海水由東太平洋往西太平洋綿延數千公里,才瞭解聖嬰現象的影響範圍遍及整個赤道太平洋。約此同時,氣象學家驚覺,聖嬰現象與大氣中的南方振盪(Southern Oscillation),在時間變化上有高度的相似性。南方振盪,代表熱帶東太平洋和西太平洋間的氣壓差異變化,說明聖嬰不只是海溫變化的獨角戲,更會影響到許多地區的天氣與氣候。於是科學家借用秘魯等地漁民的說法,把這種每隔數年(2-7年)發生在赤道東太平洋海水異常增溫、影響全球氣候的現象,通稱為「聖嬰」。由於聖嬰同時存在海洋與大氣之中,科學家另給它一個較長的全名,El Niño Southern Oscillation,一般簡稱為ENSO。
赤道東太平洋海溫除了會異常變暖,有時候也會變得很冷,對全球氣候的影響亦差不多與聖嬰現象相反。這一個赤道東太平洋海溫異常偏冷的現象也被科學家取一個擬人化的名字,La Niña,也就是西班牙文中「女孩」的意思,習慣稱「反聖嬰」現象。
為監測聖嬰現象,科學家發明了許多指標。聖嬰現象的發展,一般約由春末至初夏開始,秋冬季緩步加強,多數在隆冬達到高峰,最後約於隔一年春季逐漸減弱,但聖嬰個案之間還是有許多的差異。
聖嬰與反聖嬰並非完全反對稱,兩者最大的不同在於「聖嬰海溫異常的程度較大」;其次,強聖嬰個案最大海溫異常海域位於赤道東太平洋,但強反聖嬰個案最強冷海溫異常則是接近赤道中太平洋;再者,反聖嬰持續時間較聖嬰長,有時甚至長達2、3年。
提供更細緻鄉鎮及生活天氣預報服務,由目前提供未來3天逐3小時溫度、濕度、體感溫度、舒適度、風力、天氣狀況及逐6小時降雨機率預報,提升為1日內增加提供逐時溫度、濕度、體感溫度及舒適度預報,未來3日內增加提供逐3小時降雨機率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