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庄中心/綜合報導】爲保存花蓮縣內豐富的客家文化及知識,花蓮客家文化會館內建置「花蓮客家數位資料館」,歷經近一年時間籌措,於11月27日正式揭幕。館藏分為靜態常設展及數位互動區,以數位化方式保存客家族群珍貴文化特色,讓入館民眾更容易了解花蓮客家。
花蓮客家數位資料館由花蓮縣政府客家事務處設立,透過KIOSK互動多媒體機台,融合數位創新科技,打造東部客家人第一座文化資料庫。舉凡客家重要人物、產業、技藝、美食、宗教、歷史等資訊皆能在此查詢,一方面傳遞客家文化價值,另方面重新詮釋客家文化,實現客庄永續經營的理念。
作為客家數位資料共享平台,資料館記錄花蓮客家人二次移民拓墾的痕跡,從清代及日治時期便有客家人從台灣西部遷徙至花蓮的足跡,先是在玉里、瑞穗及富里等地,因移墾政策形成客庄聚落。後來因農業、林業、糖業及菸葉等產業發展需求,陸續有客家人移居至吉安、鳳林、光復及瑞穗,乃至臺灣戰後人口增加,東部拓墾計畫帶動新一波移民潮。
直至近代,客庄豐富多樣的地景風貌、人文歷史及產業發展,在資料館中以六大主題系統化分類,分別是「人文與藝術」、「語文與音樂」、「產業與技藝」、「客家美食」、「客庄文旅」及「活動集錦」,使民眾方便索引,激發探索樂趣,更加認識花蓮客家產業與文化。
客家事務處處長潘乾鑑說明,花蓮客家人深耕多年,不管是語言、美食、技藝、歌唱、詩文、教育、產業等等,各個領域都能看到客家人勤奮努力的身影,讓這些身影被更多人看見,能夠世世代代傳承下去,是事務處的使命,所以「花蓮縣客家數位資料館」籌劃期間,除了蒐集文獻資料、照片及影像,還有歷年花蓮縣政府推動客家文化之成果,透過不斷地討論,重新梳理,整合成數位化內容,未來將持續豐富資料館收藏內容。
位於吉安鄉的花蓮客家文化會館,以三合院土樓形式,融入月門、禾埕等傳統客家建築語彙,是當地客家族群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會所。一樓的義民堂供奉著2010年從新竹義民廟分香過來的義民爺。每年農曆7月30日舉辦義民祭,透過㧡擔奉飯、五獻禮,發揚客家傳統精神。橫屋有展覽室,提供各界辦書畫丶攝影丶雕塑和手工藝展。產業交流中心內有「A May哈客會館」,以歌唱、吉他、民歌,山歌等音樂傳遞客家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