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賴文英,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學系兼任副教授,四縣腔
一直以來,總試著客家受著某種程度个「文化霸凌」,毋單淨對老頭擺个國民政府時代,連這下个Holo霸權乜共樣。𠊎恅著這係𠊎個人抑少數人个看法,但係,2024年7月27日客家人發起「族群平等 語言平權」公民連署運動開始,𠊎發現這係當多客家人都有个感覺,尤其係教學現場个先生(對幼稚園到大學个先生),這種感覺在無共樣个職場、公共平臺等等都有。下背所講个,逐條都做得分人來檢驗。
一、語言政策發展實在無平等–Holo話漸行向霸權政策:
臺灣係一隻多元族群个文化社會,多元文化本旦就係重要个文化資產,也係臺灣个軟實力。毋過官方抑係一兜人士對過較少數族群个政策,往往淨寄望客委會、原委會來執行推動發展相關政策,漸漸仔將文化部視做係「台語」(閩南語)主流化,類似个還有國教院、國家語言發展法、各院校臺文系所、公共媒體等等,都差毋多會摎Holo話視做主流了,顛倒嗄毋重視客語、原住民語。
客家雖然有客家電視臺、客家電臺、客家學院,但係更加弱勢个族群應該多方面來執行教育摎推廣語言,毋係理所當然,Holo族群摎前述單位漸漸仔霸佔起來,這實在無利於本土語言多元文化和諧个發展,乜使得族群地位緊行緊無平等(立法上看起來像係平等),長期下來,無形當中个影響,會過較分族群關係緊來緊加衝突摎對立。閩、客、原,早期就經歷國民政府獨尊國語个語言霸權政策,如今民主時代,無應該再過行毋著个路,嗄變做Holo話个語言霸權政策,政府方實在做毋得毋去重視這種緊來緊嚴重个現象。
二、母語教學發展實在無平等——縣市首長、校長个執行力:
聯合國在十七大項个永續議題當中,對母語乜當重視,其中,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第四項:優質教育:確保有教無類、公平還過高品質个教育,也提倡終身學習。更加弱勢个族群抑毋係本族族群个人,也應當識母語字、做得閱讀母語讀本,來達成母語永續閱讀个目標。
雖然《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議題融入當中,有包含閱讀素養教育,政策上,看起來對各種母語教學推動有力,也規定學校一旦有學生仔愛學个語言,學校定著愛請著師資來教,但係實際上,各縣市政府、學校上級人士,係講無心推動客語教學,往往客語學習就會分其他語言佔去、客語教學資源也會分人佔去。政府機關首長實在愛更加重視摎了解過較弱勢語言个教學實務情形,包含了解原、客、閩先生專職人數个比率,開缺、開課个情形等等,應該愛確實執行國家語言發展法个語言平權地位。
三、客家學院系所,真正做客語研究教學个有幾多:
延續上一點有關个,在大專院校,臺文系所个客家摎原住民師資,應該愛有保障名額,毋係輒常去聽著帶有燒㸐个話語講「你兜有客家學院啊。」、「你兜有客家委員會啊。」還過在客家學院當中,到底有幾多師生係確實在該做客家个?其中客家語文个師資佔有比率有幾多?這兜應該也愛來檢驗,因為這都會影響著客語復振个力量。
四、族群融合莫淪為一隻口號定定——文化部主導个「台語」主流化:
近年來,文化部在國家語言論壇摎本土語言創作應用推行方面,都用「台語」主流化做為主要个發展方向。其中,論壇單淨Holo話為主,無原住民、客語,失去族群之間對話个窗口(在後抗議正有客委會、原民會辦个論壇),這係國家語言論壇,由文化部主辦个應當愛包含所有語族共下來論壇、共下來對話,哪做得就單一族群个聲定定。何況,文化部係全國性个單位,無應當淪做淨為著特定語族來執行活動、論壇等等,這兜做法,對本土語言多元文化和諧个發展,非常不利,同時也分族群之間个關係緊來緊緊張。
府方官員一直用官場話來回應,嗄毋去面對族群關係緊來緊緊張个問題。過講,文化部這恁多年都有本土語言創作應用个推行,申請者大體係Holo族群,文化部又何必另外去畫一垤大餅分自家,去執行所謂个「台語主流化」呢?係講愛執行,也應當係原住民主流化,故所這隻政策顛倒造成族群之間還較無平等个發展,政府實在愛重視這隻問題。
五、《客語發展法》正式立法个卡關:
對2018年1月31日正式公告「客語」為國家語言,到《客語發展法》草案成立,到今草案還吂正式立法通過來實際執行。以上逐點綜合起來分客家人士个感覺,客語仰會在恁多場合分人打壓樣?這正經缺少真正个語言公平正義!
落尾,愛說明个係:
一、台語、臺語,阿姆个名。雖然講自家有權利安自家个名,但係就做毋得去安摎爺哀共樣个名仔,臺灣係大自家个阿姆,這一點大家都認同,Holo族群安著阿姆个名,這也係客家人反對个重點之一。總講,原住民正有這權利去安做「台語」。老頭擺,國民政府獨尊「國語」个罷權,這下嗄漸漸行向獨尊「台語」个罷權,客人感受著摎以前共樣个心情,請Holo族群將心比心。
二、Holo名稱。Holo人本身毋講「閩南語」,這做得尊重,但係輒常會自家講「Holo話、Holo人」,故所本文用較中立个「Holo」字眼(學術立場、語言譜系還係用「閩南語」,這也係中立觀點)。係講漢字用「福佬」,這係表示有福氣个人,敢講Holo人係阿公毋做做人个孫仔啊?
三、本文毋係針對Holo人,當多Holo人人當好,本文針對个係有關單位政策制度上个做法摎制定、執行个問題來討論。
係講頂高所講个五點,都做得分人感覺著有做著「族群平等、語言平權」,客語還係無法度復振起來个話,該客家人自然就毋會去怪頂高提著个有關單位了。
華語
長久以來,總覺客家受到某種程度的「文化霸凌」,不單從以往國民政府時代,連現在的Holo霸權也一樣。我以為這是我個人或少數人的看法,但是,2024年7月27日客家人發起「族群平等 語言平權」公民連署運動開始,我發現這是很多客家人都有的感覺,尤其是教學現場的老師(從幼稚園到大學的老師),這種感覺在不一樣的職場、公共平臺等等都有。下面所說的,逐條都可以讓人來一一檢驗。
一、語言政策發展實在不平等——Holo語漸走向霸權政策:
臺灣是一個多元族群的文化社會,多元文化本就是重要的文化資產,也是臺灣的軟實力。不過官方或是一些人士對更為少數族群的政策,往往只寄望客委會、原委會來執行推動發展相關政策,逐漸將文化部視做是「台語」(閩南語)主流化,類似的還有國教院、國家語言發展法、各院校臺文系所、公共媒體等等,都差不多將Holo語視做主流了,反而卻漠視客語、原住民語。
客家雖然有客家電視臺、客家電臺、客家學院,但是更加弱勢的族群應該多方面來執行教育與推廣語言,不是理所當然,Holo族群將前述單位逐漸霸佔,這實在不利於本土語言多元文化和諧的發展,也使得族群地位越走越不平等(立法上看起來像是平等),長期下來,無形當中的影響,會更加讓族群關係越來越加衝突與對立。閩、客、原,早期就經歷國民政府獨尊國語的語言霸權政策,如今民主時代,不應該再走向錯誤的道路,而逐漸變成Holo語的語言霸權政策,政府方實不能不去重視這種越來越嚴重的現象。
二、母語教學發展實在不平等——縣市首長、校長的執行力:
聯合國在十七大項的永續議題當中,對母語也很重視,其中,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第四項:優質教育:確保有教無類、公平以及高品質的教育,也提倡終身學習。更加弱勢的族群抑或不是本族族群的人,也應當識母語字、可以閱讀母語讀本,以達成母語永續閱讀的目標。
雖然《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議題融入當中,包含了閱讀素養教育,政策上,看起來對各種母語教學推動有力,也規定學校一旦有學生要學習的語言,學校一定要請到師資來教,但是實際上,各縣市政府、學校上級人士,若無心推動客語教學,往往客語學習就會被其他語言佔去、客語教學資源也會被佔去。政府機關首長應該要重視與了解更加弱勢語言的教學實務情形,包含了解原、客、閩老師專職人數的比率,開缺、開課的情形等等,應該要確實執行國家語言發展法的語言平權地位。
三、客家學院系所,真正做客語研究教學的有多少:
延續上一點有關的,在大專院校,臺文系所的客家與原住民師資,應該要有保障名額,而不是常聽到帶有諷刺性的話語說「你們有客家學院啊。」、「你們有客家委員會啊。」另外在客家學院當中,到底有多少師生確實在做客家?其中客家語文的師資佔有比率有多少?這些應該也要檢驗,因為這都會影響到客語復振的力量。
四、族群融合莫淪為一個口號而已——文化部主導的「台語」主流化:
近年來,文化部在國家語言論壇與本土語言創作應用推行方面,都用「台語」主流化做為主要的發展方向。其中,論壇僅Holo語為主,竟沒有原住民、客語,失去族群之間對話的窗口(之後抗議才有客委會、原民會辦的論壇),這是國家語言論壇,由文化部主辦的應當要包含所有語族一起來論壇、一起來對話,哪能只有單一族群的聲音而已。何況,文化部是全國性的單位,不應該淪做只為特定語族來執行活動、論壇等等,這些做法,對本土語言多元文化和諧的發展,非常不利,同時也讓族群之間的關係越來越緊張。
府方官員一直用官場話來回應,卻不去面對族群關係越來越緊張的問題。再說,文化部近年都有本土語言創作應用的推行,申請者大體以Holo族群為主要,文化部又何需另外去畫一塊大餅給自己,而去執行所謂的「台語主流化」呢?若真要執行,也應當是原住民主流化,所以這個政策反而造成族群之間更加不平等的發展,政府方實在要重視這個問題。
五、《客語發展法》正式立法的卡關:
從2018年1月31日正式公告「客語」為國家語言,到《客語發展法》草案成立,直到現在,草案尚未正式立法通過來實際執行。以上逐點綜合起來給客家人士的感覺,客語怎麼會在這麼多場合受到打壓的樣子?這真的缺少真正的語言公平正義!
最後,要說明的是:
一、台語、臺語,母親的名字。雖然說自己有權利命名自己的名字,但是就是不能去命名與父母親一樣的名字,臺灣是大家的母親,這一點大家都認同,Holo族群取到母親的名字,這也是客家人反對的重點之一。總而言之,原住民才有這權利去取名「台語」。以往,國民政府獨尊「國語」的罷權,現在卻變成走向獨尊「台語」的罷權,客家人感受到與以前一樣的心情,也請Holo族群將心比心。
二、Holo名稱。Holo人本身不講「閩南語」,這可以尊重,但是常會自稱「Holo話、Holo人」,所以本文用較中立的「Holo」字眼(學術立場、語言譜系還是用「閩南語」,這也是中立觀點)。若為漢字用「福佬」,這是表示有福氣的人,難到Holo族群是爺爺不當要當別人的孫子嗎?
三、本文不是針對Holo人,很多Holo人人很好,本文針對的是有關單位政策制度上的做法與制定,以及執行的問題來討論。
四、若是以上所說的五點,都能夠讓人感受到做到了「族群平等、語言平權」,然客語還是沒辦法復振起來的話,那麼客家人自然就不應該怪上頭所提到的有關單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