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心/綜合報導】農業部茶及飲料作物改良場(簡稱茶改場)與農糧署最近合作舉辦「第一屆臺灣咖啡分類分級(Taiwan Coffee Assortment & Grading system,TCAGs)評鑑賽」,共有來自全國9個縣市32鄉鎮區,70名農民、120件參賽,水洗組與其他處理組共選出7名特選得獎名單。
茶改場表示,近年我國咖啡生產品質與產量穩定成長,國產咖啡產業,朝精品咖啡方向發展趨勢明確,為因應國產咖啡產業蓬勃發展及國際化與世界咖啡接軌,去年臺灣咖啡分類分級(TCAGs)評鑑系統。今年與農糧署共同舉辦第一屆臺灣咖啡分類分級TCAGs評鑑賽,希望藉由專業性、全國性的精品咖啡評鑑,勾勒臺灣不同地區咖啡特色並加以分類分級,引導咖啡農建立品質分級觀念,展現國產咖啡多樣化加工處理技術,更能讓消費者以簡便及輕鬆方式體會、瞭解並認同分級之結果,達到提升國產咖啡品質及拓展消費市場,促進國產咖啡產業之永續發展。
茶改場場長蘇宗振表示,今年評鑑有兩大特點:首先,臺灣咖啡分類分級(TCAGs)是一套創新的杯測評分及分級系統,以科學化感官品評表格及數位化,結合臺灣咖啡風味輪的專業詞彙,融合深度品評;其次,這是首次運用茶改場與業者開發的咖啡生豆智慧挑選機,在本屆評鑑的咖啡生豆物理篩選階段時,可更快速及精準的判斷參賽樣本的瑕疵種類及數量。
茶改場指出,挑豆機是盤點咖啡產業缺工需求,瑕疵豆的鑑定及篩選又最耗費人力、時間及成本,篩豆機可精準且全方位360度辨別咖啡生豆每一個部位的狀況,進而判斷其瑕疵種類,平均每小時可挑選5到6公斤的咖啡生豆,效率是人工的2倍,且精準度高達95%,可有效解決產業缺工之問題。
蘇宗振指出,國內咖啡消費市場近5年成長率達20%,2023年進口量約4萬公噸,市場規模超過700億元。茶改場針對國產咖啡產業結構與高生產成本,擬定輔導策略,強調發展各產區特色咖啡、精進後製處理、市場區隔,並以「特色、安心、精品、智慧」作為國產咖啡產業發展定位。
茶改場表示,今年度國內評審是由全國33位全國咖啡杯測師中,遴選出6位擔任國內感官評審;另邀請來自日本、韓國及泰國等6位國際評審,共12位評審一起參與。本次參加評鑑的咖啡樣品,來自全國9個縣市32鄉鎮區,共計70位農友報名參加,參賽件數達120件。
本次參賽的臺灣咖啡豆,整體品質特色風味呈現明顯柑橘調與熱帶水果的豐富果酸、口味酸值活潑明亮、口感醇厚、滑順及乾淨,帶有不同處理法及風土地地域風味。
評選結果,水洗組計有特選3名(向陽台灣咖啡、鄒築園、柏香茗茶咖啡莊園), 精選31名及優選14名;其他處理組計有特選4名(名陽園、他扶芽有機農園、一紫紅咖啡莊園、鄒築園),精選26名及優選25名,將於11月在臺北南港展覽館的臺灣國際茶酒咖啡展頒獎。
杯測師劉千如說,最新統計,台灣咖啡112年栽植種面積1210公頃,農糧署統計產值6.7億元,產量956公噸;對比進口4萬多公噸,占比僅約2.3%;但台灣咖啡擁有獨領風騷的果香多元特質,是進口咖啡無法抗衡的,近年在國際賽事中頻傳佳績。
蘇宗振說,茶改場舉辦賽事,主要目的希望奠定台灣咖啡的三大形象。首先是導入農藥抽檢、使用可溯源標章,確保「安心」形象。其次是塑造「智慧」形象,包含導入科學化咖啡評鑑制度(TCAGs)及引導產業使用智慧挑豆機提升效率及品質,並產出杯測風味及物理篩選報告書,藉此不斷精進台灣咖啡產製技術。最後是奠定「特色及精品」形象,運用台灣咖啡風味輪的分類分級概念,經TCAGs分級為特選、精選及優選,讓消費者更容易入門、享受風味,進而選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