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心/綜合報導】台灣正邁入超高齡社會,慢性病防治等議題浮上檯面。民眾往往重視高血壓、高血糖及高血脂的「三高」防治,卻容易忽略同為沉默疾病的骨質疏鬆。醫師警示,許多患者到發生骨質疏鬆性骨折才察覺病情,往往引發連鎖健康問題,籲定期篩檢,注意「駝背、變矮、下背痛」3大症狀。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骨科部主治醫師、骨質疏鬆症學會理事長陳崇桓今(18)日提醒,骨質疏鬆症也是一種沉默疾病,台灣髖部骨折率更居亞洲首位,致死率甚至高於某些癌症,若未經適當治療,骨折後3至6個月內再次骨折的風險將增至5倍。

陳崇桓表示,許多患者直到骨折後才察覺病情,一旦發生骨質疏鬆性骨折,往往像骨牌效應引發一連串嚴重的健康問題,如褥瘡、肺炎、尿道炎和靜脈炎等多種感染,長期臥床也可能導致營養不良及情緒低落,顯著降低生活品質。

骨質疏鬆無明顯症狀,陳崇桓指出,骨質量大約25歲達到巔峰,40歲後逐年流失,尤其是停經後婦女,骨質流失情況更為嚴重,若外觀明顯出現「駝背、變矮、下背痛」3大症狀,應立即安排非侵入性的「雙能量X光吸光式測定儀」骨密度檢測。

陳崇桓提醒,65歲以上停經女性、70歲以上男性、長期使用類固醇患者,以及50歲以上曾有骨折史或有骨質疏鬆症危險因子的民眾,定期進行接受骨密度檢測。此外抽菸、飲酒、體重過輕等,也會增加罹患骨質疏鬆的風險。他強調「骨鬆早篩檢,骨折不出現」,骨密度檢測只要5分鐘躺著測骨鬆,即可提早預防骨質疏鬆,應尋求專業骨科醫師診斷,早期發現、及時治療,調整飲食作息並持續追蹤,讓生活更自在輕鬆。

骨質疏鬆治療與保養的方法。翻攝自照護線上FB
骨質疏鬆的危險因子與警訊,要留意。翻攝自照護線上F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