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客新聞》與《MyGoPen》合作反詐騙,將提供「事實查核」、「詐騙破解」等相關新聞訊息,本篇文章由《MyGoPen》提供,若疑似遭到詐騙,仍有疑問可撥打「165」反詐騙專線。
你可以先知道:
(1)傳言説一天喝五斤的西洋芹榨汁,可以治失眠,但專家表示,因缺「鉀」而失眠的人吃了才有效,原本就不缺的人沒效;傳言易誤導。
(2)口腔潰瘍與維他命C、B 群、鋅有關,但蘋果的維他命 C 和芭樂、奇異果相比顯得偏少,而 B 群、鋅更低,傳言錯誤。
(3)西洋芹等蔬菜都屬高鉀,鉀攝取過量會增加腎臟代謝負擔,傳言未善意提醒;一天九顆蘋果不符國健署建議的「三蔬二果」、每種都不一樣的飲食原則。
藥食同源?食物吃多有療效
原始謠傳版本:
最好的藥物,就是我們身邊的食物,食物你吃到一定量的時候,他就可以是有藥食的功效。
在我做整體自然療法18年的時間裡,我只做一件事情,就是調配各種飲食,來幫助一個人恢復健康,身邊現在大部分人都出現兩種情況,一種是便秘,一種是失眠,去醫院的話,醫生只會開給你安眠藥,我通常只有一招就可以解決了,只是一個芹菜汁,只要他每一天喝800 CC到1000 CC的芹菜汁,然後他晚上睡得好,便秘再也沒有了,這是什麼藥嗎?這只是個西洋芹而已。
藥食同源,在身邊的這些食物當中,它有很快可以解決我們身體的問題的,只是我們之前對它理解並不深,最重要的一點事,用量是不夠,比如說我們平常說,芹菜很有用,但是涼拌芹菜,涼拌芹菜只吃了幾塊,所以起不了作用,如果是我用榨芹菜汁的話,一個人是不是一天可以喝個五斤,比如說蘋果,你如果是把蘋果皮和果肉中間那個膠質熬出來的的話,一天吃九個蘋果的蘋果,我告訴你口腔潰瘍、便秘的問題,都解決了,不相信你試試看,回來感謝我。
主要流傳這段影片
並在社群平台流傳:
查證解釋:
(一)西洋芹高鉀 腎功能不佳病患要注意
傳言提到「榨芹菜汁,一個人一天可以喝個五斤」、「解決失眠、便秘的情況」。MyGoPen 致電諮詢淡水馬偕營養課組長張珮慈,她表示與人體安定情緒、幫助睡眠有關的因素有很多,食物能幫忙的只是其中一環、沒有絕對;而包括西洋芹在內,很多蔬菜類都富含微量元素,例如一般民眾比較熟悉的礦物質,像是鉀離子可以幫助肌肉、神經的傳導,缺乏鉀離子的話會有疲倦、失眠或是思考變慢等狀況,如果是一個少吃蔬菜的外食族,原本的飲食習慣就是缺鉀,吃了富含鉀離子的西洋芹補充,確實有可能改善之前失眠疲累的症狀,但張珮慈強調,前提是這個人本來就缺、所以補了才會有效,如果本來就不缺、均衡飲食的人,再多吃西洋芹不但沒效,甚至可能引發別的問題,傳言未說明個別狀況、一概而論,網傳說法易生誤導。
張珮慈指出,鉀離子雖然有益人體、是人體必需的營養素,但是鉀離子也不能攝取過多,心臟或腎臟不好的人就要特別注意,臨床上比較常見的心臟不良反應包括心悸、心搏過慢、心律不整等;而腎臟功能不好的病人本來就要控制「鉀」跟「磷」,所以腎功能不佳合併高血鉀在營養衛教時,都是不建議喝蔬菜汁,以免鉀過量、造成腎臟更大負擔(腎臟又無法排除,嚴重的話會導致心臟問題),而又同時影響到心臟,這也是為何有些醫院會開心腎整合門診,因為要同時評估心、腎狀況。
(二)蘋果維他命 C 很低 天天三蔬二果才正確
傳言提到「一天吃九個蘋果,口腔潰瘍、便秘的問題都解決了」。張珮慈強調可以改善口腔潰瘍的營養素包括維生素 C、維生素 B 群、鋅,這三個營養素都有助於傷口修復,從食藥署的食品營養成分數據庫中,可以查到「富士蘋果(帶皮),每一百克的維生素 C 只有 4.9 毫克,而「翠玉青蘋果(帶皮)則只有 2.4 毫克,但維生素 C 的每日建議攝取量為 100 毫克,每一百克的芭樂有 137.9 毫克的維他命C,所以從維生素 C 的角度來看,芭樂的效果比蘋果好很多,而蘋果的維生素 B 群每一樣都只有零點零幾、鋅則只有零點多,傳言說解決口腔潰瘍,不講富含維他命 C 的芭樂,也不講富含維他命 B 群的全穀根莖雜糧類、也不講海鮮魚貝類的鋅,傳言卻以蘋果舉例,傳言說法錯誤。
此外,傳言還提到吃蘋果能改善便祕,張珮慈指出,蘋果連皮一起吃才有果膠、才能改善便秘,果膠可以增加糞便體積並且軟化,也可以把腸道菌發酵成短鏈脂肪酸,讓腸道吸收後增加便意,但以國健署推動多年的「天天五蔬果」、「每天三蔬二果」為例,三蔬、二果不只是份量的意思、還要不同種類,應以「彩虹飲食法」多元、均衡攝取各式各樣的蔬果,而非傳言所說「一天九個蘋果」,這樣不但種類單一也份量超過,吃太多的蘋果可能造成碳水化合物、醣類過多造成血糖升高,即使短期改善便秘、失眠問題,但長遠來看反而是營養不均衡,甚至引發別的健康問題。 不管一天是吃五斤西洋芹、還是九顆蘋果等等,張珮慈提醒民眾這些都是激烈的飲食法,飲食不應該一陣子一直吃這種、一陣子一直吃那種,鼓勵民眾應該建立「長期穩定」、「可行性高」的飲食習慣。
(三)藥食同源只限 37 項「中藥材」 西洋芹、蘋果只是「食物」
傳言提到「最好的藥物就是食物,食物吃到一定量的時候,就可以是有藥食的功效」、「藥食同源,食物很快可以解決身體的問題」。張珮慈解釋,了解這個問題之前先換個角度想,如果食物真的有藥效的話,那要吃到多麼可觀的份量,而那個份量正常人能否吃得下、身體到底能不能吸收,藥物成分不管是靠藥丸或是注射的方式進入人體,都是單一成分、或是幾個特定成分組合成複方藥品,但食物不一樣,食物中除了我們想要補充的成分以外、也還有其他成分,可能還沒達到藥效之前就先營養不均衡,衍生出別的問題。
張珮慈強調,根據《食安法》第 28 條提到「食品不得為醫療效能之標示、宣傳或廣告」、「不得有不實、誇張或易生誤解」,提醒民眾如果有失眠、便秘的困擾,應該就醫尋求醫師、營養師等專業人員的協助,門診中常有病患原本追蹤都很正常,但突然某些電解質飆高,詢問病患竟然是因為最近什麼很紅、病患就去吃了,舉凡打成各種汁、煮成各種茶都有,為了取信病人都還要拿出舊數據比較,過去沒吃沒喝這些東西、生化指標怎樣,現在多吃多喝這些反而數據變差,讓病患知道未必什麼東西都適合自己,千萬不要誤信網紅分享或來路不明的偏方,以免想要健康不成、反而有害健康。
有關「藥食同源」的說法,MyGoPen 上網搜尋具代表性的公開資料,根據衛福部中醫藥司發布的「落實中藥源頭管理 確保民眾用藥安全」,提到「台灣中藥材近 9 成來自境外輸入,加上國人『藥食同源』的觀念與藥膳食補盛行,做好中藥材品質管制才能讓消費者用的安心」,可見藥食同源的本體是「中藥」。此外,中醫藥司延續過去衛生署的相關管理,於 2013 年以分批公告、增列品項等方式公告「可同時提供食品使用之中藥材」,其中包括「『本草綱目』之五穀雜糧、蔬果及畜牧漁獸類等161種品項」等公告,總計共有 215 品項,但 2018 年因舊清單內的多半已是食物,中醫藥界早已不再當中藥材使用,以及不合時宜、有違動保等各種原因,將過去 215 項中藥材刪到只剩 37 項,由歷次公告可知,這些品項是也能供做「食品」使用的「中藥材」,但本身是中藥材、而非食品,主管機關為「中醫藥司」,不像食物、食品是由「食品藥物管理署」管理。
MyGoPen 查詢名單,不管是以前的 215 項或是現行的 37 項,都沒有西洋芹、蘋果,可見由始至今,西洋芹、蘋果都是「食物」,並非「藥食同源的中藥材」,應不適用藥食同源的概念,傳言說法混淆兩者,將不能宣傳有醫療效能的食物、食品,講成也可當食品用的藥食同源「中藥材」,傳言說法錯誤。
中醫藥司公告可當食品使用的中藥材
註:衛福部於 2013年升格改制,相關公告出自衛生署 2000 年到 2012 年的 6 次公告。
結論
總結而言,不管是由大地生產出來、具備原本型態的「食物」,或是由工廠加工後製作出來的「食品」,依法都不能宣稱療效,而有小綠人認證標章的「健康食品」只能宣稱保健效果。
傳言提到「西洋芹、蘋果吃得夠多,食藥同源能治失眠、口腔潰瘍」,但依主管機關公告,藥食同源是指「可供食品使用的中藥材」,西洋芹、蘋果並非表列,應該屬於食物,「食物」、「食品」依法不得宣稱「藥品」的醫療效能、「健康食品」的保健效果,傳言說法不但錯誤,且吃下過多單一食物恐早成其他健康問題。
諮詢專家:
淡水馬偕 營養課組長 – 張珮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