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來美,資深媒體人,曾獲客家新聞獎、兩岸新聞獎,現從事文史寫作。
1955年江平成、曾雲珍夫婦帶著20捲空白錄音帶、40張唱片,到苗栗鎮福星山忠烈祠旁創設了中廣苗栗臺,那時國民政府退守臺灣不久,臺海局勢緊張,中共強力對臺統戰廣播,苗栗地形正好呈喇叭狀,收訊最好;江平成夫婦前來設臺,除了「蓋臺」,阻擋中共統戰廣播,也各自播了半小時的「江平成講古」、「苗栗之音」客語節目,且每日重播一次,開啟臺灣客語廣播先河。
2024年6月23日,講客廣播電臺在臺大醫院國際會議中心舉行7週年臺慶茶會,嘉賓雲集,老中青三代數十位廣播主持人分梯上臺接受歡呼,掌聲如雷,他們分以「四海大平安」等5個臺灣客語腔調發聲,所製作播出節目多達一百餘個,內容豐富多元,且朝廣播數位化發展,讓客語廣播呈現百家爭鳴局面。
從1955到2024年,臺灣客語廣播走過近70年艱辛歲月,從戒嚴時期的限制方言,解嚴前後民主運動的風起雲湧,1988年底的「還我母語大遊行」、寶島客家電臺募款創臺的艱辛,到今日講客廣播電臺的臺慶,臺灣客語廣播可說從慘淡經營到百花齊放。
1987年7月15日臺灣解除戒嚴,1988年1月1日報禁開放,1月13日蔣經國總統辭世,李登輝繼任總統,臺灣本土意識興起,客家族群也驚覺到廣電頻道長期漠視客家,1988年12月28日發起「還我母語大遊行」,但激情過後,省新聞處卻僅在台視每週製播半小時的客語電視節目「鄉親鄉情」。
1994年底財團法人寶島客家電臺開播,成為當時全臺唯一全天候客語發聲的電臺,但也是經過熱心的客家鄉親抗爭,全臺募款、奔走才順利開播,甚至在廣電頻道未全面開放前還曾遭到抄臺,同樣走來艱辛。
臺灣客語廣播一路走來,跌跌撞撞,真正讓臺灣語言政策正常化,是2000年陳水扁當選總統後,他決定在中央成立客家委員會,設立客家電視臺,也同意成立全國頻道的客家廣播電臺,而隨著臺灣中功率電臺頻道的開放,大漢之音、新客家廣播電臺……等以客語發聲的電臺,也才如雨後春筍般設立。
7年前講客廣播電臺由蔡英文總統以客語發聲正式開播,起初也僅是間錄音室,多數節日仍請其他電臺協助錄製,2019年12月27日客家公共傳播基金會成立,客傳會接手營運後,積極改善軟硬體設備,廣招年輕主持人,並結合數位匯流,讓客語朝向主流化、生活化發展。
回顧臺灣客語廣播近70年來的發展,江平成、曾雲珍夫婦到苗栗創臺時,正是臺灣廣播起飛的年代,除夫婦製播的「江平成講古」、「苗栗之音」,之後的「九腔十八調」、「客家採茶戲」、「客家八音」、「山城號角」、「好家庭」……等節目,都豐富了苗栗人的生活,他夫婦在苗栗服務14年,剛來時收音機僅一、兩千臺,離開時已達十餘萬臺,那是廣播的黃金年代。
但隨著電視、有線電視、網路的相繼興起,不僅廣播受到影響,報紙等平面媒體的衝擊更大,有些偏遠小鄉現甚至已不送報,而加拿大傳播學者麥克魯漢早就提出「傳播科技決定論」,強調「媒介即訊息」,傳播科技的發展將直接影響閱聽人,客傳會也看準這點,現手機已取代了收音機,電臺除製作「講客APP」,讓節目進入數位傳播;也推出Podcast,透過更多元的管道將講客節目放送出去。
客傳會現除本身講客電臺自播外,也續委外請其他電臺協助製播節目;現有的數十位節目主持人,「四海大平安」腔皆有,有人擅於搞笑、有人喜歡講古,精通音樂、人文、軼事的更多,致節目也豐富多元,百花怒放。
「讓講客走向數位化,客家話成為臺灣的客家話」,客傳會董事長陳邦畛在講客電臺7歲生日時許下願景,而傳播科技日新月異,客傳會同仁也要跟上潮流,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