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來美
資深媒體人,曾獲客家新聞獎、兩岸新聞獎,現從事文史寫作。
東漢「伏波將軍」馬援是馬姓先祖,自前總統馬英九每年春節到通霄馬家庄祭祖後,再受關注。馬援已成民間守護神,苗栗縣亦有「伏波將軍」信仰,香火跟隨公館鄉鶴岡村高禾埕謝家來台祖謝仲捷,從廣東陸豐渡海來台,已有兩、三百年歷史;孩子命帶「弓箭煞」或八字與父母相剋者,認「伏波將軍」為「契父」,可化險為夷,也易教養。
中華電信公司退休的劉三祥在聯合大學客家學院進修,碩士論文研究《後龍溪流域的伏波將軍信仰》,他發現「伏波將軍」信仰在廣東、廣西很盛,在台灣並不多見,僅在苗栗縣公館、苗栗、通霄,應跟謝仲捷帶來「伏波將軍」信仰有關。
公館鶴岡高禾埕謝姓宗祠記載:謝仲捷於清乾隆年間渡海來台,在大甲日南打鐵庄拓墾,生仕興、仕業、仕盛、仕振四子,仕盛公後率子孫到苗栗西山創業,累積財富後,於道光2年(1822)到公館鶴岡高禾埕建了宗祠。道光22年(1842)在現公館鄉五穀國小南側建了「伏波祠」,與謝家相隔不到2公里,西側是座福德祠,地方稱「雙連伯公」。
劉三祥研究發現,客家信仰「祖在堂,神在廟」,雙連伯公「伏波祠」香火可能來自謝家,讓庄民共享;1968年於苗栗市橫車路興建的「伏波將軍廟」,是當時北苗里長謝柔遠倡議,香火引至謝阿蘭家,是長房仕興公後裔。
劉三祥說,除了仕盛公、仕興公後裔,先後在公館、苗栗建了伏波將軍祠(廟),仕業公遷徙到公館福德﹔仕振公到通霄鎮烏眉里南窩開墾山田,現通霄謝屋祠堂公廳旁也奉祀伏波將軍、王爺與三太子;而公館鶴岡高禾埕謝家門樓書「將軍門第」,亦似乎跟馬援有關。
奉祀伏波將軍的還有苗栗三山國王廟、公館五鶴山五穀宮,前者是玉面神像,後者只是神牌,與「三思主」在同個神龕。另公館大坑村外橫崗土地公及玉泉村水頭伯公也共祀伏波將軍。
「伏波將軍」本是漢朝軍銜,有「降伏波濤」之意。生於陝西扶風縣的馬援,幫東漢光武帝征匈奴,平交祉(今越南),赤膽忠心,受封「伏波將軍」。「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是他名言,死後「伏波將軍」變成祂的神號。
民間信仰傳說子女命卦帶弓、帶箭,或刑沖父母親關煞者,只要拜「伏波將軍」為「契父」,祂會幫忙收回弓箭,少跟人衝突、頂撞父母,變得平安好教。「伏波將軍」的「契子」,跟認「恩主公」為「契父」一樣,每年農曆8月13日「伏波將軍」聖誕日要備祭品前來祭拜換「絭」。
前總統馬英九廿餘年來每年農曆大年初二都到通霄楓樹里馬家庄「扶風堂」祭祖,2008年當選總統後更吸引大批馬迷排隊領紅包,連大陸客也來,帶動觀光熱潮,縣長劉政鴻認機不可失,除拓寬馬家庄道路,廣植松樹,美化環境,建了「馬英九奮鬥館」,還派人前往大陸幫馬英九尋根。
據調查成員湯慶添說,通霄馬家庄祖先在江西吉安時,與馬英九還是同宗,後來馬英九祖先遷往湖南;馬家庄祖先則經福建連城、廣東五華,再遷至陸豐,到14世祖時渡海來台。
馬家庄後裔馬永地(22世)2012年受訪說,祖先以前都講海陸客家話,到祖父輩全家都還講客家話,他也會講,但下一代與河洛人通婚及受大環境影響,已被同化為「河洛客」,不過祭禮、風俗仍保留客家古風,掃墓仍是農曆正月16日。
受大陸客不來,馬迷消褪影響,現到馬家庄觀光者非常少,「馬英九奮鬥館」變成迴鄉驛站,賣天然有機食物、食品,教人釀酒,採預約制,常大門深鎖,有活動才開,廣大停車場也長雜草,風光不再。
倒是「伏波將軍」信仰仍深植苗栗客庄,家有命帶「弓箭煞」子女,覺得難教者,不妨虔誠祭拜,該很靈驗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