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來美
曾任聯合報記者、聯合晚報地方中心主任、國立聯合大學兼任講師,著有《台灣客家政治風雲錄》等十餘本書,曾獲客家新聞獎、兩岸新聞獎,現從事文史寫作。
苗栗縣硬頸攝影協會第30屆會員攝影聯展,6月16日至7月10日在苗栗縣政府文化觀光局山月軒展出,今年主題是「泰雅文面文化」。30年來「硬頸」每年都選一主題參展,切磋攝影藝術,為苗栗家鄉留下珍貴、豐富又多元的歷史容顏。
1991年初陳禮文、陳嚴川、黃勝沐、邱德雲、羅漢章、謝其煚、李湞吉、陳雲錦、徐永堃、劉仁祥、黎漢龍等11位愛好黑白攝影者,成立「硬頸攝影群」。取名「硬頸」有擇善固執,堅持理念之意。
陳禮文、陳嚴川、邱德雲、黃勝沐已先後凋零,但他們深入山之巔、海之濱,以相機記錄1950至2020年代苗栗人文、地景風貌,跨越時空近70載,留下父祖、媽婆輩刻苦耐勞的身影,農工產業的變遷,農村風貌的變化,每張都彌足珍貴,成為重要文化資產。
徐永堃後離開群組,另6位持續耕耘,現任會長劉仁祥是唯一泰雅族,他長期在泰安執教,以相機記錄族群文化,並邀太太吳秀蘭、兒子劉慕萱加入「硬頸」;加上新秀涂秀蘭、林銘龍,今年共有10人參展泰雅風情。
「硬頸」老大陳禮文從小崇拜攝影家鄧南光,為台昂貴萊卡相機省吃儉用,走遍竹苗偏鄉,記錄土地公及客家人文風貌,作品生動寫實。
陳嚴川、邱德雲都是中油員工,也是棒球隊員,陳嚴川為台灣留下許多棒球運動史與早期農村風貌照。邱德雲特別關注社會底層生活的甘苦,「著水褲頭的人」做到汗流脈落;女童背著襁褓弟弟坐在土地公等「爺哀」的身影,讓人看了「心焦」,作品收錄在《水褲頭》、《加里山下的客家庄》,張張精彩。
在彩色照片未普及前,在苗栗縣政府服務的羅漢章、謝其煚,每天中午都幫記者沖洗黑白新聞照片,1978年我考進聯合報回鄉當記者,亦是受益者,後才知兩位是攝影大師,是幫不懂暗房沖洗記者的忙。
羅漢章擔任山地科長多年,也代理過泰安鄉長,留下許多珍貴的泰雅風情、文面老人與客家山村風情照片。謝其煚的作品充滿人文關懷,從《台灣牛》、《耕種人》、《客家婦人家》、《鄉土情》到《福菜飄香》,每張都生動寫實。
黃勝沐、李湞吉是南庄鄉人,黃勝沐擅從民俗與廟會取景,可看出信徒對信仰的虔誠;李湞吉的父親李旺秀開設相館,他從小耳濡目染,也長期以相機記錄家鄉風情。
苗栗高中老師退休的陳雲錦,生於公館、頭屋兩鄉交界山村,他擅於捕捉客家山村老農、老婦純樸、刻苦的容顏,後再迷上高山攝影。在台灣動物科技研究所服務的黎漢龍,長年與豬為伍,觀察豬的喜怒哀樂,也出版「與豬共舞」攝影專輯。
從1991年的「鄉土情」開始,「鄉愁」、「農村風光」、「刻苦耐勞」、「銀髮飄香慶重陽」…,到今年的「泰雅文面文化」,「硬頸」每年一主題,30年從未間斷,為家鄉記錄歷史容顏,令人敬佩;而「硬頸」前輩雖漸凋零,但留下的精彩作品,卻讓歷史停格,價值連城。
歡迎討論或留言給我們: